日前,《中国书画》杂志社副主编张公者、副社长张静率编辑部部分成员来到锦绣潇湘湖南采风,首站抵达主席故里——湘潭。雨水冲刷过的湖南,空气中少了几分南方特有的炙热。然而,湖南的辣、湖南人的热情却似乎不因天气的变化而有一丝一毫的退却。

湖南科技大学一角
驱车奔赴位于湘潭的湖南科技大学,还没走进教室,采风团一行就被一股浓浓的热烈气氛所包围。《中国书画》杂志社副主编、中国书协理事、著名书法篆刻家张公者要来学校和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消息不胫而走,老师、同学们纷纷早早来到报告厅占座。
.jpg)
教室内座无虚席
一踏进座无虚席的教室,热烈的掌声便瞬时响起。几句简单的寒暄后,张公者开始就书画与学养的话题与师生展开交流。
.jpg)
《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张公者
张公者说,中国书画是学养的艺术。是靠作者的“学”“养”出来的。像音乐等艺术常有在少年时代就有骇世的作品出现,中国书画虽然在青少年时期也可以看出其书画方面的潜质,甚至具有了很好的笔墨功力,但创作出经典作品的年龄往往是在四十岁前后方才出现。米芾37岁写出《蜀素帖》,苏轼47岁写出《黄州寒食帖》,颜真卿50岁写下《祭侄文稿》;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已是51岁(王羲之活了59岁),属晚年之作。众多相似的历史,其偶然的背后究竟存在怎样的必然?张公者通过专业内学养和专业外学养的积累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现场的老师、同学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jpg)
聚精会神的老师同学们
生动的讲解、认真的聆听、热烈的讨论,使得报告厅内的气氛高潮迭起。“学养薄厚的差异有如盆中土与大地之土,盆中之土所生出之花木必有限,大地之土方可长出参天大树”。伴随着张公者精辟的观点阐释,整堂课的氛围达到了沸点,同学们纷纷说,这不仅是一堂有意义的书画课,更对大家的发展和人生认识起到重要启迪和有利指引。除了观点的分享和探讨,张公者一行此行也是收获颇丰。采风团的编辑们一致认为,当代大学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也是我们未来的重要读者群,直接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于我们办好杂志,编辑出更多更好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