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灼灼其华---长城书画研究院15人书...
《中国书画》杂志社2016年书法邀请...
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中国经典笺谱大全
云裳花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简讯

解衣般礴——《中国书画》写意人物画名家邀请展

时间:2017-02-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解衣般礴
——《中国书画》写意人物画名家邀请展
◇ 尤德民


  刘泉义  春消息  155cm×85cm  纸本设色  2007年

  “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田子方》,词语本意原不在论绘画,而是借用这则故事,表达艺术家在创作时不受世俗束缚的精神状态,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根本规律,故而它具有特别的美学意义,也体现了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宗炳的“畅神”,王微的“纵情”,张璪的“得心源”无不是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创作状态。
  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受庄子思想的影响,而中国人物画更是与其密不可分。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将绘画的社会教化功能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并列起来。其实,早在南齐时期的谢赫就已经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见”。我们从那个时期的绘画发展实际状况可以得知,这些对绘画功能的描述,是纯粹从绘画题材所呈现的图像功能出发的。题材中,能够达到这种目标的首先就是人物画。因为山水画是为了“畅神”和“卧以游之”而作,花鸟画则为了描写生活之趣味,两者皆没有直接叙事性功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对绘画社会功能的要求是偏向于公共的社会性的,尽管作品的艺术风格存在着诸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等的差异,但是其叙事的方式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宋代以来,山水画替代了人物画,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人物画开始沿着它自己的历史轨迹向前发展,出现了以梁楷为代表的写意画法,自此至元、明、清三代,再无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到了晚清,整个中国画坛,由于过度追求笔墨语言的纯粹化和风格化,重视师古人而轻视对自然造化的师法,导致中国绘画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从而画面开始变的千篇一律,了无生趣。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西学东渐,到20世纪“'85美术思潮”,再到当下,中国绘画走过了一条由完全模仿西方到理性反思回归传统,有的放矢的学习和借鉴西方,然后重新找回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物画。蒋兆和、徐悲鸿等早期美术教育家的身体力行,加上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使得中国的人物画走向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中国绘画的画法,形成了借用西画造型手法、仅保留中国绘画的材料和形式、以当下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为主要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站在中国绘画的发展史角度看,中国的人物画又穿越回到了宋代以前的阶段。我们无法假设中国绘画如果不接受西画的影响会是怎样,因为那是一个伪命题,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但是我们现在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庄子》寓言故事里面的那个“解衣般礴,裸”的“真画者”的状态在此情景下已不复存在。所以,在今天我们以“解衣般礴”为命题策划人物画的展览,其意义不言而喻。
  但是,纵观当下的中国画创作,受到中国美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和其他国家文化机构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的影响,人物画的处境可谓是喜忧参半。一方面,人物画获奖率和入选率最高,因为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可以说占据了这个主要阵地,虽然这些创作不乏笔精墨妙,样式各异的好作品,但是那也仅仅是样式不同罢了,还谈不上风格的创新。不是说现实主义不好,但是一个时代的画家都画同一种类型的作品,对于该画种的发展是无益的。我们看完这些展览展出的作品后,共同的感受就是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去风格化的,为了获奖或者入选,画家们不惜牺牲自己的艺术特色而突出展览要求的主题。不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一些非“权威”展览或者其他机构组织的展览中,大部分画家又会呈现出另外一种状态,他们或借助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观念和表现形式,或吸收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神,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与那些所谓的大创作有着很大的变化:风格多样、个性强烈,可以代表艺术作品应有的精神面貌,更接近艺术本质的创作,是画家真正自我思想感情的宣泄。


  
任惠中  塔县写生  136cm×68cm  纸本设色  2015年

  
  本次人物画家邀请展就属于这样一个展览,可以说,这十位画家是当前中国人物画坛的中流砥柱,他们的作品基本可以代表目前中国人物画坛的创作现状。希望通过这样的展览,让观众真正去了解书画家本该有的创作状态,并深究如何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责任编辑:宋建华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