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中国书画》书法名家邀请展暨公益...
“素月映丹青——当代中国画名家小...
融古开新——香港写意画家范子登回...
阵中点将 ——《中国书画》杂志提...
工而有意——《中国书画》杂志社书...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专家论道

为什么大多数人越写越差

◇薛龙春

时间:2017-010-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我们从来不缺乏有才气的人,许多人年轻时就能写得一手好字,让人刮目相看。但是一个成名的书家想要一直进步,甚至是保持原有的水准,则比登天还难。一些曾经的才子,能不堕落到惨不忍睹的地步已经算是走运了。十余年前我写过一篇《早秀与早夭》的小文章,是有感于展厅时代年轻人创作水平的迅速滑坡而发的议论,而今天看来,大多数名家貌似也难免这样的结果。孙过庭《书谱》中说“羲之书暮年方妙”,又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似乎讲的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
  因为“人书俱老”的观念,在书法史研究中,我们习惯于将老年视为书家艺术创造的黄金时期。事实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视“自然”而不是“人工”为最高境界,书家晚岁的笔墨大多最为动人,一抬手,一投足,皆有玩味不尽之处。古代绘画也是如此,沈周有细沈、粗沈之别,龚贤有白龚、黑龚之变,恰如黄山谷所比拟的“新妇”与“老手”。当然精工之作如金碧山水、工笔花鸟则未必,但那些还不是中国传统艺术最高级的典范。
  在古代,书法只是文人写字、作文或是簿书、信札等实用功能之外的余事,首先是写字,然后才谈得上书法。有教养的文人,通过对帖练习与大量实用书写,形成独特的手感,故落笔必有可观。气质也好,技巧也好,都是慢慢养成的,不是鼓努为力的,不太有人主动去追求风格与创新。因为人面不同,秉性各异,即使是指掌的肌肉组织与反应方式,也都有差别,因此求异很容易,求同反而很难。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大家有一套必须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至于个性与风格,本是题中之义,追求与不追求,它都在那里。书家的手感,除了经年累月的临帖与书写慢慢造就特殊的肌肉反应之外,它还必然是一个人的天性、胸次、眼光、阅历与素养的综合体现,单就文化素养而言,就关系到一个人的历史知识、文学素质、小学修养、古物鉴赏能力,等等。有了这样的综合能力,笔锋所至,自能如豪富之家随手散出珠玉,而不以为意。书法不能从一个综合体中单独抽取出来,加以强化与放大。作为文人书法的一个反面,明清时期也出现过奔竞天下的职业书家,至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大码头靠写字糊口的人更多,但社会地位往往不高,兴许能掀起一时风浪,但终归于平息,到今天则阒焉无闻了。
  所以,书法成为一个专业,社会上出现大批专门写字的人,于书法其实是个灾难。新中国成立以后技术官僚体系的建立与学科的细分,导致政治与文化精英基本疏离了传统笔墨,在民国遗留的数辈文人谢幕之后,由专业写字人组成的书法界就越来越成为一个超级尴尬的群体。一如今天的书法团体,读书人不断被边缘化,所充斥的大多是空喊“传承文化”、宣称写“传世精品”梦呓者。其实“传承文化”“传世精品”只是他们的修辞,他们自己也不会相信。除去逢到年终送春联下乡,他们能做的其实只有维护既得利益这一件大事。如果遇到经济滑坡,字没市场了,马上就会作鸟兽散。
  专业写字人最大的问题,是眼中只有技巧与形式,他们永远不会相信也不愿相信,离开了综合素质,或者说品位与格调,根本就没有书法这回事。技巧和形式固然重要,但光是技巧与形式远不能餍足人心,在这个意义上,书法从来不是造型艺术。再炫耀的技巧、再奇特的形式,它的价值仍在于其中的克制、沉潜与含蓄,离开了这一点,值得敬重与景仰的风格,就成了令人厌恶的习气。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写字人,起初未必没有才情与格调,但一叶障目,以写字为全部,就会将技巧与形式上的某种获得当作标签,一再加以强化,当他以为这就是创造、这就是艺术的时候,他的字离恶俗也就不远了。正因为如此,有成就的书家既有特立独行的一面,也必有不断反思的一面,必定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之处隐现在书作之中,就是他人格的魅力与艺术的光芒了。但大部分人缺乏这种自省与反思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在获得某种东西的时候,其实也是为之所束缚的时候。与古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慢慢养成个人风格相比,今人总寄望于写出个人风格,不能说他们没有下功夫,只不过从长远来看,光写字无疑是缘木求鱼,离开了个体整体性的提高与升华,写得越多,结果越坏。
  与缺乏反省精神相映成趣的,是书家的自信心不足。我见过曾经写得非常好的人,突然间去学自己的晚辈,盖晚辈时常获奖,心下欣羡,不觉沾溉其余。前段时间友人示我上海的展览作品集,其中有一位早期中青展获奖的书家,30年不见他的新作,乍看之下还以为是别人的手笔,不仅早年的才华荡然无存,甚至看不出一点与先前的联系。这位书家突然改弦更张,其根源在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无论是作茧自缚,拿习气当风格,还是舍己从人,视过往为烟云,都不是写字的问题,而是修养的问题,或者说自我认知的问题。
  今人不进步,或者说越写越坏,还有一个原因是应酬太多。虽说卖字可以帮助书家改善生活,乃至发家致富,但另一方面却陷你于降低要求而不自知。我们多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应酬写字时,一开始会将自己不满意的撕掉,但当需求量较大,而又必须按时交货时,就会将一些稍不满意的也留下;后来,写得很一般的也觉得可以凑个数;再后来,只要是下了笔的都舍不得浪费,全部用来换钱了。这个结果之一,是书家对自己越来越没有要求,久而久之,还真的相信自己下笔必为楷则了;另一个结果是应酬字写得太多,手感受到损害,进而变得油滑或是麻木。“偶然欲书”在孙过庭所说的“五合”之中最为重要,但很多人大概早就失去了这样的乐趣。就我所见,应酬太多的书家,即使是修养极好的,能维持基本水准,就已经谢天谢地,遑论那些不知修养为何物的写字人!
  在写下本文标题的时候,我无疑抱着悲观的态度。当我们要去书家早年作品中寻找好字的时候,书法已然成了青春饭。这也意味着大部分书家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所有的努力都与艺术南辕北辙,而我们又确然失去了那个滋养我们、丰盈我们、让我们有朝一日“人书俱老”的环境。不过,我仍然寄望于个体的自觉,或许力量单薄,却弥足珍贵。
  嗟乎,我欲无言!■

责任编辑:刘光
(本文摘自《中国书画》杂志2017年第10期“专家论道”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