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国书画》杂志社...
《中国书画》杂志社与港澳传媒华语...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中心在中国国...
河山溢彩:《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
诗花墨雨——《中国书画》杂志社书...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专家论道

颜真卿与杜甫

◇刘墨
时间:2016-06-10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写过《墨池编》一书的朱长文,还写过《琴史》一书。列于第十三位的,是唐代的董庭兰,并把他当作开元、天宝间最善于弹琴的人。朱长文除了赞赏董庭兰的琴艺,还特别为董庭兰与时任宰相的房琯洗白。
  房琯(697—763),在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入川,官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肃宗继位,多参与决断朝中机密事。至德元年(756),房琯请兵讨安禄山,却全军覆没。为此,肃宗疏远了他,认为他只是一个能说大话而不切实际的人,另外,人们也说他终日结党成群,乱发议论,因而贬为邠州刺史。
  在朱长文看来,《新唐书·房琯传》中所说董庭兰仗势“数招赂谢”,房琯因为替他申辩而被“罢为太子少师”,这一说法很值得怀疑,事实上极有可能是出自房琯政敌的恶意诽谤。比如高适在诗中这样描写董庭兰:“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说他穷得连酒钱都付不出。另外,薛易简也说:“庭兰不事王侯,散发林壑者六十载。”可见董庭兰生活之清苦。以此为证据,如果董庭兰真的纳赂,就不会如此贫困;另一方面,房琯以宰相之尊,也不至于为了一个门客而丢掉官位。在崔珏的诗中,还曾经热情赞美他和房琯的关系:“七条弦上五音寒,此乐求知自古难。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因而,在朱长文看来,董庭兰不曾受贿,房琯也是清白的。
  朱长文的主要证据,引了诗圣杜甫的奏章:“庭兰游琯门下有日,有曰贫病之老,依倚为非。琯之爱惜人情,一至于玷污。”
  朱长文为什么会引杜甫的话呢?
  安禄山叛乱之际,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疲困衰弱的杜甫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在凤翔拜谒唐肃宗时,衣袖破旧,两肘露在外边,穿着两只麻鞋。用人之际,肃宗派中书侍郎张镐传命杜甫,被授左(一作右)拾遗的官职—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从八品上。
  官虽然极小,杜甫却卷入了一场影响了他后半生的事件里: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庭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在这一事件是非难明之际,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他还说:“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激烈的措词,使得唐肃宗大怒,召见宪部、御史台、大理寺三司来质问杜甫。
  “三司”者谁?一个是韦陟,一个是崔光远,一个是颜真卿。
  至德二年(757),在安史之乱中从平原逃出的颜真卿,行至武当时被肃宗授以宪部尚书一职,四月到凤翔赴任。在宪部尚书任上,颜真卿先后弹劾醉酒入朝的中书舍人崔漪、行为缺乏检点的谏议大夫李何忌;仅仅两个月后,颜真卿又被肃宗任命为御史大夫—他身兼二职,既掌管国家法律、刑狱,同时又监察百官、审判诉讼。所以,他陷入房琯之案,也许要比别人深得多。
  房琯是颜真卿二兄颜允南的忘年交,又与颜真卿夫人韦氏家族中的父辈韦述交情甚深,但正是颜真卿上表弹劾房琯纵容董庭兰受贿。在房琯向皇帝请求原谅时,肃宗大怒,忧惧的房琯吓得闭门不出,次年五月罢相—作为谏官的杜甫,成了这次事件的核心人物。
  如果从颜真卿整肃朝纲的角度,杜甫凶多吉少。但是韦陟却以为,杜甫虽然言词狂妄,但不失谏官的体统;宰相张镐更向杜甫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对皇帝说,如果让杜甫抵罪,就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才缓解了怒气,案子的结果是“免于推问”。这一结果,无疑彻底地伤害了杜甫与颜真卿的关系!
  此后,杜甫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管理华州地方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文教工作。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长安,成了时代的“弃儿”,也成了后人景仰的“诗圣”。
  至德二年(757)十二月十二日,唐军收复长安。十九日,颜真卿扈从肃宗归长安。二十三日至,颜真卿奏请肃宗先祭太庙,东向哭三日后回宫。一个月后,颜真卿被贬为冯翊太守(这是颜真卿写下《祭侄稿》的前一年)。
  杜甫作诗,提及当时人物极多,但是翻遍杜甫全集,也不会找到“颜真卿”这三个字!
  颜真卿比杜甫大三岁。开元二十一年(733),25岁的颜真卿通过了国子监考试;第二年(734)参加尚书省考试,登甲科及进士第,赏识他的人是孙逖,颜真卿自然成为孙逖的得意门生;下一年,24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科考,不第—巧的是,主考人正是赏识颜真卿的座主孙逖—在考场上,杜甫与颜真卿因为同一个主考的赏识与不赏识,成了得意人与失意人。此后,他们在朝廷内外的身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安史之乱前,高适和岑参是颜真卿与杜甫之间共同的朋友:杜甫与高适在齐、赵相识,后在梁、宋相知,在成都时曾经互访,又成至交;天宝十年(751),杜甫与岑参兄弟同游渼陂;第二年,又与高适和岑参等人同游慈恩寺。安史之乱前,杜甫想看望岑参却因天气未能成行,特意寄诗表示思念,之后他又举荐岑参,可见二人非泛泛之交。
  颜真卿与岑参也结有深厚友谊,出使陇西时,岑作诗相送,出守平原时,岑亦作诗相赠,称颜为兄并给予厚望。
  颜真卿与高适在早年就有交往,常以诗词奉答,后来,他还为高适自编诗集作序。颜真卿出守平原的第二年,他收到高适祝贺颜真卿所取得政绩的诗。
  仅以上数端,可以想见,颜真卿与杜甫隔着许多共同的朋友,而且在颜真卿出守平原前,与杜甫同在长安,不可能不互有所闻,只是偏偏没有交往。
  行文至此,杜甫的书法因为没有遗迹留存,不知如何。但他论书有这样一首诗,极为有名,这就是《李潮八分小篆歌》:“苍颉鸟迹既茫昧,字体变化如浮云。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秦有李斯汉蔡邕,中间作者寂不闻。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已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吴郡张颠夸草书,草书非古空雄壮。岂如吾甥不流宕,丞相中郎丈人行。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我今衰老才力薄,潮乎潮乎奈汝何。”
  明白了颜真卿与杜甫的关系,再分析这首诗,就比较有趣了。

在颜真卿的书法里,虽然看不见前人的瘦硬,但其厚重雄浑,却使得其他人都显得柔弱了、单薄了。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们必须庄重凝视。


  八分和小篆,也就是篆隶书。整首诗中,杜甫从李斯、蔡邕一直数到韩择木、蔡有邻,也提到了张旭—颜真卿的书法老师,但他顺笔却贬了一下张旭:“草书非古空雄壮。”虽然张旭的草书无比优秀,但草书并不是古法。而全诗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书贵瘦硬方通神”—难道没有针对颜真卿书法的意思在内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显然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老师正是有“草圣”之称的张旭,他改变了楷书的古法,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在后人眼中,既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也因为能够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因而颜真卿成为书法美与人格美相结合的完美案例。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颜真卿与杜甫之间还有这么一层恩怨交集,对此诗的认识也就有另外一种体会了。
  倒是苏东坡,也许看出了一些微妙的门道。
  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东坡的意思是明确的:颜真卿虽然不是古法,但他的变法堪与王羲之相比,从这个角度说,杜甫“书贵瘦硬”的评论未免有失公允—无论是瘦还是肥,都有如汉代瘦弱的美人赵飞燕和唐朝丰肥的美人杨玉环,短长肥瘦,各有美妙之处,喜欢与不喜欢只是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罢了,谁又能够厚此薄彼呢?
  为董庭兰和房琯辨诬的朱长文,在他的《续书断》中,将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论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也是有趣的一个现象吧?

  八分和小篆,也就是篆隶书。整首诗中,杜甫从李斯、蔡邕一直数到韩择木、蔡有邻,也提到了张旭—颜真卿的书法老师,但他顺笔却贬了一下张旭:“草书非古空雄壮。”虽然张旭的草书无比优秀,但草书并不是古法。而全诗中最重要的一句是:“书贵瘦硬方通神”—难道没有针对颜真卿书法的意思在内吗?  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显然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的老师正是有“草圣”之称的张旭,他改变了楷书的古法,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在后人眼中,既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也因为能够与他高尚的人格相契合,因而颜真卿成为书法美与人格美相结合的完美案例。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颜真卿与杜甫之间还有这么一层恩怨交集,对此诗的认识也就有另外一种体会了。  倒是苏东坡,也许看出了一些微妙的门道。  他写过这样一首诗,《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东坡的意思是明确的:颜真卿虽然不是古法,但他的变法堪与王羲之相比,从这个角度说,杜甫“书贵瘦硬”的评论未免有失公允—无论是瘦还是肥,都有如汉代瘦弱的美人赵飞燕和唐朝丰肥的美人杨玉环,短长肥瘦,各有美妙之处,喜欢与不喜欢只是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罢了,谁又能够厚此薄彼呢?  为董庭兰和房琯辨诬的朱长文,在他的《续书断》中,将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论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也是有趣的一个现象吧?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光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