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中国经典笺谱大全
云裳花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国书画》杂志社...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专家论道

沈周和他的前辈们

◇刘墨

时间:2016-08-10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明]沈周  扁舟诗思图轴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说,艺术可能更像是大师的“点鬼簿”,而为这些大师铺路的人,则垫在大师的脚底,不单一般的人们视而不见,即使是专业研究者也往往不太加以注意。
   而实际上,任何一个大师都不是凭空产生,虽然他的成就可能空前绝后,但正是这些奠基人托起了他的成就。
   从1356—1367年之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地方政权。张士诚曾经是朱元璋的劲敌之一。在他统治苏州期间,他吸引了江南各地一流的诗人、画家来到这里,苏州除了提供舒适的物质生活之外,浓郁的文艺气息让这些文人的才华大放异彩。
   虽然张士诚的部队最终放弃了抵抗,但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仍然加大力度对苏州有关人士进行惩处。他似乎特别痛恨这座城市,以及他根本无法进入的文人集团。1374年,苏州知府魏观因被诬告谋反而遭处死,上百名文士遇害,其中包括明初最优秀的诗人高启。同时,他又流放了数以千计的苏州人,例如,徐贲被贬到朱元璋的故乡淮河流域,虽然一年后准许回到苏州,但在1378年因微罪入狱,在行刑前因绝食而死于狱中。玉山草堂的顾阿瑛也在流放之列,再也没有回到苏州。在他的严厉打击之下,曾经在元末较为安定和繁华的苏州,进入一个相当残酷的低潮期。王锜在《寓圃杂记》卷五《吴中近年之盛》中回顾说:“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士诚)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者、戍远方者相继,至营籍亦隶教坊。邑里萧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1436—1449)、天顺(1457—1464)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迨成化年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亦繁盛。”(参见《明代文化史》,第163页)
   这种观察,刚好符合吴门画派兴起的步伐。
   吴门画派领袖沈周(宣德二年至正德四年,1427.12.9—1509.9.4)的横空出世,正和他的前辈们分不开。
   沈周的曾祖沈良琛(号兰坡)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富人,大片的田地和粮食收成给他带来的财富,可以让他广交朋友,并让自己子孙接受良好的教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与“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约1301—1385)有很好的关系,王蒙也曾专门给沈兰坡画过画,这幅画在沈周时,还曾求程克勤为这幅画题字。沈周的朋友吴宽有诗专述此事:“黄鹤山人樵古松,踏月夜访兰坡翁。浴鹅溪边放杯酒,尺素顿发青芙蓉。”(《沈周集》,上册,第249页)对于沈周曾祖和王蒙的亲密关系,吴门画派显然是引以为豪的。
   沈周的祖父名澄,字孟渊,住在西庄,他曾有机会出仕,但他没有接受。家中每天宾客不断,时人把他比作元末玉山草堂的顾阿瑛(1310—1369)。他活了八十八岁。
   沈澄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沈贞,一个叫沈恒,号同斋,沈恒是沈周的父亲—经常有研究者搞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不应该的。
   沈周7岁拜著名学者陈宽为师,虽然好像教他的时间并不长,但沈周对他极为尊敬。41岁时他画了《庐山高》一图给老师陈宽祝寿。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是他有纪年的第一幅巨作。
   陈宽是江西人,所以沈周借用庐山的崇高来比喻陈宽的学问和道德—高居翰《江岸送别》里沈周一章,竟然认为“陈孟贤”名不见经传(三联版,第64页),显然失考。
   陈宽(字孟贤,号醒庵),临江(今江西清江人)。陈宽的父亲叫陈继(嗣初,怡庵,1370—1434),是沈周伯父和父亲的老师。他曾官翰林五经博士领阁事,检修《两朝实录》,与王蒙、倪瓒关系极好,且是二人绘画成就的积极鼓吹者。陈继的父亲叫陈汝言(惟允,1331—1371),随父亲陈征定居于苏州。他父亲去世时陈继兄弟二人年龄都小。在二十多岁时,陈汝言成为昆山顾阿瑛的座上宾,并参加过1353年1月底顾阿瑛在玉山草堂的一次聚会。在那次聚会上,陈汝言为宾客们弹奏了琵琶,并赋诗助兴。此后,他的形象又以善画著称。
   1368年,陈汝言被任命为济南府经历。与此同时,他的好友王蒙在泰安任知州。1370年冬天,陈汝言拜访王蒙,见王蒙正在画泰山之景,时大雪,陈汝言用小弓挟画笔用白粉弹到画面上,将王蒙的画改为雪景,王大叹服,以为神奇,遂改画题为《岱宗密雪图》—敢于直接动手为“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改画,可见其艺术水平之高超。陈高华所编《元代画家史料》,并未收入此人。
   1371年秋,陈汝言被朝廷处死,临死前还镇静地索笔为画。他的遗孀带着陈继回到苏州。陈继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两万多册图书,精通经学,他在学界有很高的声望,沈周的父亲和伯父都在他门下读书。
   王蒙出生于吴兴,元朝末年曾一度为官,但不久他就退隐于杭州附近的黄鹤山中,并自号“黄鹤山樵”。大概从1340年起,他就经常到昆山顾阿瑛的玉山草堂去参加雅集活动。这里曾经是元代末期的文化中心。王蒙在这里先后认识了黄公望(1269—1354)、倪瓒以及苏州的一些画家和诗人。甚至从1360年以后的十年间,王蒙一直都住在苏州,或在周围游历。显然,苏州给王蒙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他也为苏州后来吴门画派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凡与之有关联的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投入大狱。王蒙因为曾经和一些友人到胡惟庸的府上赏画,因而也被牵连入狱,并于1385年死于狱中。
   按道理,在王蒙的晚年,尤其是在泰安时期,应该有许多精彩的作品出现,但是从1370—1383年间,他几乎没有作品流传下来,这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而唯一的可能是,随着他的入狱,他的作品也被有计划地销毁了。收藏在沈家的王蒙作品,也可能被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陈高华在《元代画家史料》王蒙条的导语中认为,王蒙由于和赵孟頫的关系,以及自己在诗文书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得到过一些人的赞扬,但在元末,王蒙“还只是一个初露头角的后起青年画家,在画坛上并无多大影响”。
   这种判断是符合史实的。
   王蒙影响了苏州一带的许多画家,如徐贲、王绂。而他能够上升为“元四家”之列,可以说正是由于吴门画派画家们的高度推崇。
   对于沈周而言,元末明初的文化氛围正在向着好的一面转化。虽然王蒙死在他出生前的52年,但因为他祖父、父亲和师长的关系,王蒙离他似乎并不遥远。
   苏州有一老画家,叫沈遇(字公济,号臞樵,1377—1458后),也是相城人。他早年曾经在宫廷中求发展,并得到当时太子的欣赏,因健康原因回到家乡时,成为以沈澄为首的文人圈子里一个重要成员。
   沈遇现在有一件作品遗留下来,是他八十二岁(1458)所作的《南山瑞雪图》。他作此画时,沈周只三十岁出头,尚未能在画界立足。
   沈遇的画与元代黄公望、倪瓒等人风格不同,他更偏向于北宋风格,虽然在画面的力量感上远逊北宋画法,但画面的繁茂丝毫不亚于王蒙。沈遇应沈澄之约而作《西庄雅集图》,《无声诗史》卷一“沈遇”条,记沈周临沈遇《雪图》跋语云:“臞樵沈公,以善画人物山水名于宣德、正统间。尝征至京师,比还,声称益藉,学者颇众。先君同斋处士实尝师之,但先君笔法稍加细润,当时评二家之笔,谓臞樵有岩穴之气,先君得富贵之习,虽各自名家,而实出一钵也。??至不肖聪明不逮,学识又疏,既稍变其法,遂失师承,深自痛恨。家世所藏《雪图》,乃先生得意之作,暇日弄笔有竹庄,偶得匹纸,遂乘兴临一过,极知刻画无盐,唐突西子。予第少常给事左右,颇知公用笔之意,故亦不敢自让,恨先君不及见之耳……”
   沈周“少常给事左右”,正是勤奋向学之时。这一关系导致王世贞误将沈遇当作沈周的父亲。
   在沈周之前,另外一位前辈画家也值得我们的注意,他就是杜琼。杜琼当苏州地区最富名望的一位教师,许多名人都是他的门生,如吴宽,如沈周。
   杜琼(周嘉,东原耕者,1397—1474),生于苏州太平坊富裕人家,杜琼在七岁时拜陈继为师。陈继在1411年应召为官之后,杜琼就代替了他的位置开始传道授业。他虽然一生没有为官,但是他却有着尊贵的乡绅身份。以至于他在逝世时,多达数千人为他送别。
   沈周所著《杜东原先生年谱》,竟然一个字也没有提到他的绘画。不过,在沈周的诗集中,却常常可以看到他题杜画的诗作。在吴门画派形成的过程中,杜琼却并不是一位可以随意忽视的画家—可以说,他是坚持模仿董源及其传统最坚定的画家之一。在他的观念里,“马夏铁硬自成体,不与此派相合比”,则把明初院体和浙派中最重要的马夏二人排除在外。无疑,他丰富的关于绘画史的知识,对沈周的影响应该比较大,而且,他甚至比董其昌更早地勾划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北宗”。
   他的画,构图饱满,山石总是喜欢使用圆润细密的披麻皴,浓墨点苔,而这显然是模仿王蒙风格并略出新意。杜琼自己也认为学王蒙颇有心得,他在52岁时作的《萝萱堂水墨山水》中就自题云:“余学黄鹤(王蒙号)最精。”顾复《平生壮观》评价他于正统年间所作的《对泉图》时,也称他“学叔明能脱塞实之习,自然高雅”。他甚至认为自己是南派绘画的正宗传人,他把自己和另外两位画家王绂和沈遇相提并论。
   对沈周的绘画有更大影响的,是刘珏(廷美,完庵,1410—1472),他比沈周大17岁。刘与沈周的祖父和父亲都过往很密切。他存世的《清白轩》和《临安山色图》,都与沈周或沈家有关。
   《清白轩》作于1458年,上面有沈周祖父和父亲的题字。1471年,在沈周的陪同下,刘珏前往杭州游玩。但他们在途经嘉兴时遇到大雪,于是在嘉兴的某位友人家中停留几日,沈周在自己的画作中提到此事,刘珏也画了一幅诗画卷送给沈周的弟弟沈继南。
   从这幅画的风格上来看,我们有理由做出谨慎的推断,他们在嘉兴看到了吴镇的作品—他既不像黄公望那种沉稳,也不像王蒙那么细密,用笔粗放雄厚。这次创作一定给已经44岁的沈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李日华认为沈周醉心于吴镇,晚年竟然分不出谁是谁的作品。
   刘珏藏有巨然《赤壁》《雪屋会琴》二图,后来,这两幅绘画都转到了沈周的手里。(《沈周集》,第250页)
   早年的沈周偏爱王蒙那种纤细微妙的画风,这应该是受了父亲、伯父、杜琼等人的影响。但他后来更喜欢吴镇那一种粗放。而刘珏,无疑是吴镇的最早的模仿者。
   文徴明在沈周早年的一幅画上强调,沈周早年所作不过是盈尺小景,至四十外(即1467)以后,始拓为大幅,“粗枝大叶,草草而成,虽天真烂发,而规度点染,不复向时精工矣”。
   也许,只有理清了这些人对沈周的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沈周及其艺术!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光
(本文摘自《中国书画》杂志2016年第10期“专家论道”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