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河山溢彩:《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
诗花墨雨——《中国书画》杂志社书...
与道俱往——中国代表性人物画名家...
“墨者乐春”《中国书画》名家作品...
芒鞋不染——纯空法师新作展暨“国...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艺海浮槎

西泠印社——孤岛的守望

 

西泠印社是当代中国艺术社团中“硕果仅存”的唯一的样板。说它是唯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首先,一个在当下仍生机勃勃的精英社团却拥有百年历史,这在当代是无与伦比也无可取代的。在目前的中国,除了少数知名高校有百年历史之外,涉及到社团,别说是百年历史,即使五十年史亦不可得。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近代史的百年沧桑,经历了清末维新、民国初建、军阀割据、北伐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等等,要以一个官方的立场来维系百年,则政权更替,在此为是在彼为非,在此为友在彼为敌,不可能有百年承传;而如果以一个民间的立场来坚持百年,则横跨至少五代人的人事嬗递,无论是经济的接续还是人事观念的接力,都难以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只有西泠印社,冥冥中似乎有神灵护佑,竟历百年之遥,不可不谓其为一大奇迹也。

早期西泠印社雅集的留影

其次是百年时事变迁。人的生活观念、社会观念、文化观念会经历历史大潮的多少轮冲刷。金石学作为一门学科在现代大学分科体制下早已不存;许多学科早已另立名目或迹近消亡,又有许多原来未见的学科新目录面世甚至蔚为大观;但西泠印社立社百年横跨五、六代人,却能始终如一,存亡继绝,吾道不孤,一以贯之,有着明确不易的信仰与目标,这样的奇迹,亦不可不谓为是一大奇迹也。

再次是立社的原则:“精英主义”、“文人士大夫主义”。迄今为止一百年间,全部社员不过四百多人,已故一百余位,在籍的社员今有三百多位。一百年间的成员如此少而又少,横跨五、六代掌社名家均取严选态度,实在又是一个奇迹。又以西泠印社特别讲求文人士大夫式的诗书画印一体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体现最为明显,60年代后又为了强调这个唯一的特征,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之外再加上“兼及书画”,使诗书画印的综合效应更见清晰。象这种横跨百年历经周折却仍然不改初衷的“坚持”,亦不可不谓为奇迹也。

早期西泠印社雅集的留影

再论“名家”在西泠百年中的地位。建社之初,是“名家治社,名人主导”。从20年代到40年代,西泠印社是以纯民间方式在时局动荡中坚持生存的;在当时,名人是最大的社中资源与号召者,由于是民间,故尔西泠印社自然而然以名人为主导,探索出一套以名家治社的管理、维系、运营的方式。但在50年代初以后,民间的私人社团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1956年再开始筹备西泠印社之时,名人的主导力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已经荡然无存,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介入,社团几乎无望生存而必会半途夭折(事实上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期之间,印社已处于完全停顿状态)。但政府的强力介入,在体制上势必会对原有的“名家治社,名人主导”的方式产生冲击甚至改变,政治上的考虑而不是艺术上的要求置于更重要更先决的地位。但奇怪的是,从50年代的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官员,横跨30年到80年代甚至再到新世纪,政府对西泠印社的全力支持,仅限于人力物力和体制上的物质上的支撑(这些支撑对西泠印社的生存百年是至关重要的),却大都不介入社团的艺术、学术运营与管理,而把这方面的责任委托给艺术家名家来担当,从而形成一个百年社史后半段的“名家治社,政府引导”的新模式。

西泠印社的创立者丁仁(左)、吴隐(右)在孤山论印

面对这样的“百年名社”,今天我们这一代西泠印社中人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信仰和信心?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西泠印社肯定不是一个大众娱乐团体,也不是一个仅仅在民间活跃着的自娱自乐的艺术社团,它是一个在百年中集中了一流士大夫文人,集中了民间与官方、艺术家与学者、学术与商业、地域与国际化等种种积极要素的一个“结晶体”。

西泠印社不同于美协和书协。因为美协、书协分工明确,美术家、画家不会被要求必须是书法篆刻家;书法家也不会被要求还必须同时是画家。即使是纯正的书法家、画家,也应该是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家,也不会还同时被要求必须是个士大夫文人,还得是一个诗书画印综合的传统文人。但是,这却正是西泠印社的目标。

西泠印社中、日老社员们在孤山讨论印学

西泠印社显然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孤岛”。这个“孤岛”在如火如荼的书画热中,能有效地丰富当代艺术发展的庞大体格—在协会模式之外,还可以有一个即使处于非主流地位的“西泠印社模式”。西泠印社存在于当代的价值是:它可以承担主流以外的“拾遗补阙”的功能,为遍地开花的美协、书协的专业创作、展览研讨活动,提供另一种“生态”;是以有学术目标、有艺术含量的,但又以文人雅集方式体现出来的种种“诸相”;它是艺术的学术的、但又可以同时是文人的雅玩的。

西泠印社丁亥重阳补行四十周年纪念社员合影

西泠印社需要的不是表面的经营,而是一种“守望”:精神的“守望”。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