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首页 |简介 |作品 |文章 |相册 |动态 |联系方式
高旭奇

·长沙师范学校美术系副教授
·辽宁省博物馆特聘为研究员

艺术家相册 更多>>
 
和田访玉
内蒙写生
网络访谈
展览现场
艺术交流
奋笔疾书
文章

古意难求——我所喜欢的画家

  把艺术创造归于天赋和才能将是一种误解,对一个中国人物画家来说,艺术作品首先应解决技巧的问题,然后要关注精神,为心灵服务,更要激发生命力的表达。功力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才是艺术。
   所以我感兴趣的画家是充满个性的,我关注这个画家心理发展的脉搏是如何表现的,比如中国画在传统上怎样在画家自身超越的过程,以及他内心真实的观念等,去表达他内心自身的追求。
  因为我是画人物画的,所以东方文化的“古意”一直是我的偏爱,我对“古意”的追求构成了我创作的目标。
  中国画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条”里具有无限的表现力。我对“线条”的认同直接影响我对“古意”的理解和追求。我暗想当代许多艺术家可能不太喜欢“古意”这一词了,在我个人的眼睛里,一切艺术都植根于“古意”之中,对“古意”的追求就是衡量今天画家能否有生命力的关键。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不同的是中国艺术有它自身的连贯性、持续性和民族性,中国画家应该以自己的审美观点出发去观察世界。当西方人触及中国画时,总是扮演被动的旁观者的角色。但是如果你了解中国绘画,你就知道它具有东方哲学精神的永恒性,超越历史,具有“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
  如何坚守“古意”,如何师心、师迹、师古人、师造化,这是坚守中国画艺术的真谛。
  在我喜爱的画家中,自认为激进派画家的达比埃是世界级的大画家,在他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哲思,就是中国的“古意”。他说:接触东方文化激起了我的想象……我从他的作品中重新发现东方文化的禅道智慧,东方文化的渗透,真是耐人寻味。
  我在阅读杜尚的对话录中,他的反传统,他的选择和才智,表明他是了解传统的,才可以和传统开玩笑。就像他把小便器拿进展厅,就是禅宗公案的典范,我认为他还是遵守游戏的原则。我以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在偶然中显露必然,而是在必然中寻找偶然。你如果偶尔画了一幅画,便自认为是艺术的“神来之笔”,只是无奈和无知的表现,对一个以艺术为生命的画家来说只是浪费时间。仅凭着偶然是骗人的把戏,把偶然当捷径是急于成名画家的通病。
  还是谈谈我喜爱的画家吧,二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日本画家富冈铁斋的作品,马上给我一种亲切感。那时候的我对中国传统的“古意”还不是很了解,也对中国绘画技法还没有掌握,面对富冈铁斋的绘画所呈现的汉学修养、个性精神是东方特有的魅力感到惊讶——“日本竟有这样的大画家,太了不起了”!2001年我到陈传席家,在他的画案上看到一本和我同样的富冈铁斋画集(他的这本书已被烧掉一半了),我问他:“你喜欢富冈铁斋吗”?他反问我喜不喜欢,我们不约而同的对富冈铁斋的成就倍加赞赏。富冈铁斋的画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法度谨严,不轻浮,人物形象古意浓,正是我所推崇的“古意”,所以富冈铁斋的艺术至今还影响着我。
  我的中国人物画基本上延续了传统文人画为起点,一点一点的积累,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到今天。回想起来影响我最大的画家是陈老莲。在美学的追求上,我一直追求朴拙、怪异,甚至欣赏“丑”的魅力,傅山提出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更符合我的审美趣味。陈老莲具有古意的人物画风“僻古奇古”,笔笔有来历,不落俗套的古风正是中国文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而这种境界既是深入传统,又有个人内心的心灵呼唤,所以陈来莲是天才型的具有强烈个性的画家。他的画,古人说:“僻古争奇”。陈老莲的人物“深得古法、古心如铁”,“太古之风”,取法于古,正是这种古意的追求中,“超出古人,名垂千古”。然而陈老莲的遭遇孤介孤傲,令今人感到伤痛,难于忘怀。
  当你喜欢一个画家,你会渴望在这个画家身上发现与自己相同的东西。作为一个平民一跃成为“海派”中心人物,任伯年也是令我不能忘记的画家,我临摹过他很多作品,任伯年在用笔上疾起捉笔、淋漓挥洒。可以说任伯年是继陈老莲在人物画上的又一座高峰。你看任伯年画的《群仙祝寿图》衣纹的处理能将传统技法的古意与新意的追求完美的结合在作品中,其艺术的感觉如此丰富,线条的韵味是写出来的,所以大师的笔意往往是有来历的。
  今天看当代艺术一个“好玩”,好像他们抓住了艺术的本质,所谓艺术像瘟疫一样纷纷打着各种流派的旗号,莫名其妙吹捧,简直让人难于述说。
  我喜欢的人物画家还有很多,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意图能够不露声色的表现出来是画家的才情。而我能借鉴多少,吸收多少是我考验我个人的才情。有时我有意识的“偷借”古人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金农的人物画,对我的启示就很大,特别是金农的题画形式,用渴笔中锋的线条极具金石之气。
  还有一个我感兴趣的人物画家,艺术史上也不会放过他,他是让东北人引以为傲的高其佩。他以指蘸墨信手拈来,舍弃毛笔工具,尽得其神。这种不构理法蕴含机趣的艺术语言形式,是经过长期锤炼和探索的结果。我也曾尝试,有感线条天成直趣。
  历史上中国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人物画家,他们都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用笔千古不易,一个“写”字,凝聚了对艺术生命法则即“线条”的精妙理解。
  我所说的“古意”,不在古而在高,高中有意,是与古人的邂逅,是洗俗去伪,是文化古风的追逐。
  古意难求,古意难讲,古意是什么?是紫气东来,是九年面壁。如果我在这里还没有讲清楚的话,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我以为线条才是评判一个画家的标准。中国绘画是中国书法的延伸,艺术的特质在一个“写”字里,一个人如果书法好,他的绘画也不差,写涵盖着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假如你违背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能理解我所推崇的“古意”了。
  “在每一幅中国画作品中,都有艺术家本人的签名——这种签名并非是一种庸俗的自我意识的胡乱涂抹,而是古雅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产物。”这是西方美学家对中国画“古意”的认同,难道作为中国画家还不珍惜这种“古意”吗?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