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境象吴哥——《中国书画》杂志社画...
《中国书画》十五周年名家题贺
公 示
《中国书画》组织书法家走基层 “...
《中国书画》“一年之寄”(第三回...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研究

沧海扬尘黯归鹤 丹青留影忆飞鸿

——王蒙《丹山瀛海图》山水原型为南通狼山考
◇ 黄杰


时间:2018-03-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元]王蒙  丹山瀛海图卷  28.5cm×80cm  纸本设色  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有元王蒙《丹山瀛海图》卷,图左上有王蒙自题“丹山瀛海图。香光居士王叔明画”,下钤“黄鹤山樵”白文方印。卷后有金崖主人和陈方跋,并有明项元汴题记。为现存王蒙真迹之别体。然其创作年代及山水原型等尚在探讨中。一般认为此图“画东海蓬瀛诸岛壮丽奇伟之景”〔1〕。淩利中则认为:“此卷学者多有专文论述,一般认为是王蒙入明后出仕山东,描绘崂山、蓬莱一带海景之作。王蒙于明洪武二年(1369)北上任山东泰安知州,时年六十二岁。事实上,王氏此图所画‘丹山’当为浙江宁波四明之丹山。”“亦非入明后晚年作品。应为五十岁左右中年所作,且应略早于《太白山图》(辽宁博物馆藏)。”〔2〕
  笔者则以为此图所写乃狼山,在今江苏南通,长江之北岸,其时则在入明之后。主要依据一为画卷后两诗跋,二为相关之狼山史料,三为王蒙相关资料,四为笔者实地之调查。兹分述如下,敬请方家指正。

一、据金崖主人与陈方诗跋,
“蓬莱说”“四明山说”可商
  据笔者所见,明清著录此图涉及其后跋者,有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3〕、清倪涛《六艺之一录》〔4〕,但都只是单有陈方诗跋。若谓金崖主人之跋为后补者,亦当为有关系者。并且,根据常理,即便此图为赝,此二诗跋也应是据当时人看来是与其相关者,所以,据此二跋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金崖主人跋诗如下:
  山为城海为池,龙伯有国东海陲。我皇仁风被八极,其上锡贡多珍竒。樗社子雪狮猕,跨海来拜天人师。神鳌皷涛雪山白,浪花作雨青天低。龙骧何啻万斛重,大风开帆秋叶飞。手提双履葱岭西,七条挂在扶桑枝。城头皷响城下马嘶,人从大唐国里归。
  明李蓘《元艺圃集》卷四〔5〕、明孙原理《元音》卷十二〔6〕亦录此诗,作者为杨维桢,诗题为送日本僧,唯第四句作“其王锡贡多珍奇”小异。明宋绪《元诗体要》卷五所录“送日本僧太岁归国歌”,则差异较多,作者仍为杨维桢:
  山为城海为池,秦童子国东海垂。有九一统薄海外,其王岁贡来珍竒。太岁子雪须眉,七条挂在扶桑枝。跨海来从震旦国之师,取经径徃西天西。神杯踏浪浪花白,浪花作雨青天低。城头皷响,城下马嘶。花袍国王接幢盖,人从大唐国里归。〔7〕
  杨维祯(1296—1370)为元末文坛盟主,与王蒙为挚交。此跋落款为“金崖主人”,杨维祯有“铁崖主人”“铁笛道人”等多号,铁即金也,此“金崖主人”,当即杨维祯。但杨为当时才高八斗之诗坛盟主,亦不至于以送日本僧人之旧作,搪塞老友王蒙精心之作,且亦无证据说明此图与日本僧人有何关系。所以,以此诗跋此卷,应非其本人所为,而当是别人所抄录。那么,为何抄跋此诗于画卷后呢?原因不外乎提示此图的内涵而已,即此图所写为到日本之出发地。
  第二跋的作者陈方资料较少,明清人有零星记载。明朱存理《楼居杂著》有《书陈子贞诗》:
  右陈子贞诗一巻,得之笠泽虞氏,读之而不能论其世。及观顾仲瑛草堂雅集尝选其诗,遂昌、贞居、云林、栖碧诸家集中互见酧和之什,想一时辈行风流文物可尚也。或称子贞为考亭人,考之实为京口人。考亭书所先,示不忘也。子贞名方,字子贞,多游吴中,故吴人得其诗而刻之,岁久今无完帙。盖子贞平日之诗必不止此,丧乱之余,什之一二而已。其文尤不多见,仅于陈叔方家见遗墨一纸,辞语字画简淡不凡,能造诣古人,可谓名家矣……成化壬辰岁上元日
  《又题子贞诗》记:
  子贞在胜国时,所与游者皆名胜之士,故有唱酬之作。予既补刻子贞诗因附焉。诸名胜为郑先生明德,张外史伯雨,倪处士元镇,陈叔方、华彦清辈,若集中所载人物盖不止此,此其著者也。当夫诸君日事赓和吟坛之上,其髙风杰句,百年之下,犹令人兴起。子贞,宋熙宁间丞相讳升之之后,兄子原仕天台学正,衣冠之家,诗书之族可徵矣。子贞赴省试来吴,元帅本斋王公招致賔,其妇翁龚子敬集中所谓谷阳翁也。子贞尝序彦清诗云……子贞尝主其塾故也。……癸巳五月望。〔8〕
  清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卷十一,“陈方孤篷倦客稾”题注则记:
  方,字子贞,自号孤篷倦客,京口人,赴省试来吴,元帅王某招致宾席,因寓呉焉。龚提举璛以女妻之,郑提学元佑辈皆乐与游。晚主无锡华氏家塾。……吴人为刻方诗行世,后不知所终。〔9〕
  清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则记:“陈方子贞诗集一卷,京口人,居于吴,死张士诚之难。”〔10〕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所记略同:“陈方子贞诗集一卷,京口人居于吴,死张士诚之难,吴人刻其诗以传。”〔11〕 
  可知陈方乃吴地一著名文人,与王蒙友人亦多交游唱酬。而据此诗跋,亦可知他与王蒙相交颇深。陈方跋在明郁逢庆《书画题跋记》、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均有著录,应为原跋。陈方跋如下:
  人生不富贵,何如学神仙。神仙之居隔海水,楼阁缥缈栖云烟。居中有人白玉佩,从之必受阴符篇。我年十五颇好道,生龟脱筒无宿缘。龙驰虎走髪欲白,忍能坐受凡火煎。只今四十转多病,安得灌溉筋骨坚。业风动地海波立,且复龌龊荒山颠。通玄道士知姓全,前朝外家籍蝉联。目击不待以口传,高冠岌岌衣翩翩。子当箕历星斗旋,有文秘在琼山边,鬼神当受子所鞭。鸿蒙一气根先天,子必护持勿弃捐。人间大药长绵绵,采之以时性要圆。风霆出没皆自然,琅函玉笈陈真编。子今归买苕上船,我亦理棹沙舟前。遥知登堂拜家庆,挑灯笑语夜不眠。王祥冰鱼晓入馔,闵损芦花寒独贤。男儿名节当爱惜,玉皇香案在寸田。水晶宫中不受暑,菱叶参差渡南浦。胶山九月望君来,石坛夜扫黄花雨。陈方子真。
  此诗意蕴丰厚,通览全篇,可以相信就是此图之背景描述。兹仅讨论与本论题相关者。诗中所言“前朝外家籍蝉联”,自是指王蒙外公赵孟頫夫妇父子名声在元朝甚籍。因为赵孟頫在南宋,虽为皇族,却是没有什么可蝉联的。称“前朝”,则已入明矣。因之,清人倪灿、黄虞稷记陈方死于张士诚之乱可能并不确切。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句与杨维祯《题王叔明画渡水僧图(叔明乃松雪外孙,国器松雪婿)》中的诗句很相似却含义不同。杨诗曰:“王侯前朝驸马孙,能画愁心千万叠。”〔12〕其“愁心千万叠”出自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13〕,苏轼所赞的王晋卿即王诜,宋熙宁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国大长公主。杨维祯用此典,是言王蒙的父系亦是书画传家,此“前朝”则是指天水赵宋了。
  陈方此诗大致言自己年少即慕神仙,可惜无缘。如今四十岁了又多病,为了强健筋骨,只好暂且在荒山修道。可喜如今在这仙山遇到了门第清华、仙风道骨的王蒙。王蒙所修为全真道教,道行神通真是了不得。如今王蒙订了回吴兴的船,我自己也在整理舟棹准备归去。可以想象你这次出远门归来家人团聚是多么欢乐啊,希望你退居乡里爱惜名节。你的老家吴兴就是清凉无暑的水晶宫,望着你渡过菱叶参差的南浦,我心中万分留恋。盼望秋九月与你胶山(在无锡)再会。而观此《丹山瀛海图》,山上林木苍秀蓊郁,正是盛夏之景。
  前面我们分析金崖主人诗跋,已知其地为东渡日本之出发地,即港口。单凭我们现在惯常的历史常识,当时中国可到日本之港口,并且是王蒙力能所到者,或者是山东登州(烟台)、莱州(青岛)(王蒙明洪武初年曾任泰安知州),或者是明州(宁波)。
  然而诗言“子今归买苕上船,我亦理棹沙舟前”,意为王蒙将乘船归苕上(即吴兴),我也在整理小舟准备归去,则是言明二人即将分手而行。陈方客寓在无锡,因他乘沙舟,距此路途不远是确定的。而若言二人分手于浙江宁波,或是山东崂山、蓬莱一带,即便都走水路,也都不能算便利。如自宁波四明山至吴兴,就需先到余姚或溪口,经宁波、杭州才能到达,而自宁波四明山至无锡,反倒是比到吴兴还要遥远了。况且,无论从现存文献记载,还是从情理上看,陈方在山东崂山、蓬莱一带盘桓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山东登州、莱州,浙江的宁波是可以排除了。
  “水晶宫中不受暑,菱叶参差渡南浦”,意为留恋地望着王蒙渡过菱叶参差的南浦,到达清凉无暑的家乡吴兴。其中的“水晶宫”是指吴兴(今属湖州),吴兴水网密布,自古有水晶宫之号;其中的“南浦”典出《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及南朝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寓有极为伤感的离别之意。
  所以二人盘桓之地当距离无锡不会太远,且到达吴兴比较便捷,大概就在长江太湖一带。

[元]王蒙  夏山高隐图轴  149cm×63.5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二、王蒙时代之狼山胜概
  其实,如果我们考虑到王蒙、陈方一生主要的行踪,就会发现,指其地在山东崂山、蓬莱一带或浙江宁波四明,可能性都是很难说的,而指其地在长江太湖一带的可能性则比较大。那么,其地存在这样的山吗?答案是历史上存在过。笔者在此提出是江苏南通的狼山,至少在王蒙的时代,它尚在海中。并且,在唐、宋、元时代,今日江苏南通之狼山也是一个重要的口岸,甚至是极为重要的军事重地。只是到了清初,其地最终涨沙成陆,沧海桑田,其作为海岛的容颜才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如果我们意识到此《丹山瀛海图》所画即海中狼山,当时王蒙、陈方是在狼山附近分手,则诗中之难不仅可以迎刃而解,也可以体悟到此图此跋相互印证的妙处。
  狼山,亦称狼五山,现位于南通城南的长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依据现存有关狼山史料,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三个与本论题相关的结论:
  (一)狼山在王蒙的时代仍在江海之中,有港口之利。
  现存有关狼山最早的记载是南朝陶弘景《真诰》卷十四:
  海中有狼五山,中有学道者虞翁生,会稽人也。昔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以吴时来隠此山,兼行云气回形之道,精思积久,形体更少如童子。今年七月二十三日,东太帝遣迎,即日乘云升天,今在阳谷山中。狼五山在海中,对白(句)章岸,今直呼为狼山。〔14〕
  日本真人元开《大唐和上东征记》记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六月廿七日,发自崇福寺,至扬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风急浪高,旋转三山。明日得风,至越州界三塔山”〔15〕。今日狼山滨江处,尚建有鉴真纪念塔。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1230—1302)著《资治通鉴音注》唐纪六十八:
  今通州静海县南有狼山,五山相连,上接大江,下达巨海,绝江南渡,抵苏州常熟县福山镇;顺江东至崇明沙;扬帆乘顺,南抵明州定海县,陶隐居所谓狼五山对句章岸者也。〔16〕
  宋末文天祥有《渡海望狼山》诗:
  风急千重浪,潮生万顷沙。春红堆蟹子,晓白结盐花。故国何时讯,扁舟到处家。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17〕
  与王蒙同时人陈基(1314—1370)有《游狼山寺三首》:
  天风吹上狼山顶,看见扶桑日出初。淮海北来吞两楚,江湖南去控三吴。珠宫贝阙冯夷宅,古木苍藤帝释居。为访祖龙鞭石处,拇窠履迹定何如。鲸波渺渺四无涯,阊阖天低手可排。一塔倚空凌浩劫,两潮争港撼层崖。半晴半雨龙归海,冲暖冲寒雁度淮。安得乞身依佛日,遍寻灵迹访齐谐。五峰相顾若枝撑,力障狂澜与海争。下界人居龙伯国,上方僧住梵王城。佛庖香讶山无蕨,公膳腥嫌市有蛏。王事匆匆骑马去,落花啼鸟总关情。〔18〕
  可见,在王蒙时代,狼五山仍在海中,有港口之利。但在此之后,狼山则可谓沦海桑田,变化巨大。
  现存明清以来的有关狼山的方志,如明万历丙辰(1616)王扬德辑《狼五山志》〔19〕、清乾隆刘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20〕、清光绪元年《通州直隶州志》〔21〕、佚名民国抄本《南通县乡土志》〔22〕,均有对狼山或详或略的记载,通观不仅可知狼五山人文历史等各方面,亦可知晓明万历丙辰(1616)以来狼山渐渐涨沙成陆的大致进程。
  明万历王扬德辑《狼五山志》卷一:
  狼山在州治南十八里,前临大江,高五十三丈,周四百八十六丈,峭拔?岈,形如狼。或传有白狼居之故名。宋淳化中邑长杨钧上书乞改狼为琅。东为刀刃山,即剑山,高二十九丈,周四百七十二丈,相传秦始皇曾淬剑于此,故又呼为剑迹山。此山较杀,而崖壁巉岩,与狼山无两。东南为军山,隔水高三十五丈,周九里十三步,相传秦始皇东巡驻军于此故名。此山独踞江中。洪流巨涛,四面澎湃,比狼稍夷而广。狼山西为塔山俗名黄泥山,高一十七丈,周二百九十丈,山势挛卷,较他山差腴。马鞍山又在塔山西,高一十七丈,周四百五十丈,以形似名,或云隋炀帝征辽放马于此,因封为马鞍山。此山与塔山似分不分,而其势独逶迤,且北阴一带菁葱翳蔽,尤足赏目。按,五山旧传并在江中。旧狼五山在海中,用舟以济,后沙涨相连,面皆临江。〔23〕
  又曰:“沿江有港,曰天生港,任家港,狼山港,毛港,桃花港,总之,在狼山乡者。”〔24〕
  据之可知,至明万历丙辰(1616)王扬德修此志时,狼五山中已是只有军山尚在海中,且有多个港口。此明万历《狼五山志》所收唐人宋务观《海上作》诗,亦可以参证:
  旷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无际,沄沄深不测。崩腾歙众流,泱漭环中国。鳞介错殊品,氛霞饶诡色。天波混莫分,岛树遥难识。汉主探灵怪,秦王恣游陟。搜奇大壑东,竦望海山北。方术徒相误,蓬莱安可得。吾君略仙道,至化孚淳默。惊浪按穷溟,飞航通绝域。马韩底厥贡,龙伯修其职。粤我遘休明,匪躬期正直。敢输鹰隼鸷,以见豺狼忒。海路行已殚,輶轩未遑息。劳歌玄月暮,旅睇沧浪极。魏阙渺云端,驰心附归冀。〔25〕
  此唐人诗虽然单从内容上看,无法看出与狼山相关,但却被山志的编者收录,那么至少在当时人看来,此诗所描写与狼山境况相同吧。特别是诗中“惊浪按穷溟,飞航通绝域。马韩底厥贡,龙伯修其职”,也是与金崖主人的那首跋诗很相像的。
  清乾隆时刘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一“山图序”,则记载狼五山已全部“陆处已久”矣,并记录了狼山之西的黄泥山、马鞍山两山名称的讹乱:
  狼山之右曰黄泥山,昔之马鞍山也。山之首尾凸起而中凹,以形似名之,或谓隋炀帝征辽时放马处也,后讹为仙女山,复讹为塔山,得以土色黄遂名黄泥山。黄泥之右曰马鞍山,昔之仙女山也,山之西麓石洞中有老妪居此仙去,因名仙女山,得建仙女塔于绝顶,更名塔山,后讹为马鞍山。盖讹马鞍山为塔山,遂讹塔山为马鞍山也。五山昔居水中,今沙汀涨息,陆处已久。
  清光绪元年《通州直隶州志》卷二,亦于此有辨别:“黄泥山在狼山西,宋时名马鞍山。盖肖其形也。今以土色黄,名黄泥山。”〔26〕又曰:“马鞍山在狼山极西,宋时名仙女山,明时名塔山,又名黄泥山。”〔27〕
  按:笔者2016年2月10日,到南通狼山实地调查,知狼山西名为马鞍山,更西名为黄泥山,已拨乱反正矣。以下论述俱以今地名为准。
  佚名民国抄本《南通县乡土志》亦记载:“有明以前五山尚在江心,前清之初,沙滩渐涨,乃环立于陆。”〔28〕
  (二)狼山为长江第一重门户,形胜之地,为水路交通要道,在明代初期以南京(金陵)为京师时,尤为关键。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文所描述的狼山形胜,前已引录,此不再赘举。
  明万历王扬德辑《狼五山志》卷一“形胜”:
  东南王气磅礡金陵,其间奇峦叠嶂,蝉联呵护,而长江天堑之险,吞天浴日,潆回纡绕,实据上游。金蕉两山,其门户也。其外固我藩篱,维是狼五山为天府之要塞。其山水隶于通,而对为峙者,虞之福山,虞属江以南,南北屹立,又由海入江第一重门户,最为吃紧。
  其“山川”又曰:
  狼山濒江崛起,左右参差列四山,故曰狼五山。山峭厉而森布,江浩渺而奔流。登最高处,东望抚桑,一苇可航。万岛千屿,逼真指顾间,览胜者每悠然叹曰:砥以障狂,可以卫内;据以设奇,可以威外。……江之南对福山,相去约广一百二十余里。东去二百里为廖角嘴,即江海水分咸淡处。向东南而往,为吴越闵广之洋。向东北面往,为淮济齐鲁及直海之洋,洋以东即日本诸夷岛,乘潮驾风,直一帆力耳。
  清乾隆刘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一,亦深刻论述了狼山的险要:
  东北临海,西南临江。浩浩汤汤,拍天浴日。渔舸贾艘,出没于波涛吞吐之中。飞凫翔鹤,隐现于烟霭苍茫之际。吴岑楚岫,相望咫尺。一刻之顷,阴晴风殊。一山之间,南北气异。千变万态,莫可端倪。异哉,宇宙之大观也。昔人拟之十洲三岛,非图绘之所能传其万一。……五山虽荒陬僻壤,实据江海之冲,握利害之薮,捍外卫内,制胜御敌,江海无事则已,有事则五山先当其锋,是五山者,为江海寄锁钥,乃淮扬祸福之门户也。今沿海斥堠相望,水犀兵甲之出入,鹤鹳艅艎之往来,东南半壁字于磐石者,非五山之扼其险不为功。倘曰丹崖碧嶂徒以供风人词客及黄冠缁流作卧游无以护国家卫我人民者,君子奚取哉,君子奚取哉。〔29〕
  又曰:“沂江右上四百里,为金蕉北固,五山退殿其末,所谓江海门户,十倍金蕉者也。”〔30〕
  (三)狼山尤为道教之仙山
  现存狼山之首次载记,就是出于道教典籍。除了前引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四对于虞翁生学道于狼山的记载外,还有同出于陶弘景之笔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中,列有名为虞公生的神仙,旁注为“海中狼山”〔31〕。此虞公生当与虞翁生为同一人。
  明万历王扬德辑《狼五山志》卷一“仙释”亦记:“虞真人,会稽人,伪吴时隐狼山,尝服日精日华之气,及积久姿颜益少,一日云鹤翔集,一童诣前谓之曰:东华帝君召子,子其行乎。遂再拜受命,升云而去。又记“燕真人”事迹:“结庵军山之巅,筑丹台,置丹炉药竈于侧。”
  清乾隆刘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仙释”:“龙舒女,未详姓氏世代,相传自龙舒来,居石洞中,年七十,无憔悴容,久之仙去。时人因以仙女名其洞,并以仙女号其山,后建仙妇塔于山巅,因名塔山,今讹为马鞍山。”〔32〕按,据前引此志所言马鞍山、黄泥山之讹乱及今日所确定之地名,此仙女山即今之黄泥山,在狼山最西。
  在王蒙之前,人们提到狼山,也总是会联想到阆苑蓬瀛之类。如王扬德辑《狼五山志》卷二所收宋人任伯雨《登狼山》诗:
  狼山青青迹已陈,惟余楼阁向南薰。蓬瀛气象群峰在,吴楚封疆一水分。野色西南平接日,潮声东北怒穿云。登临更有超然兴,回首尘埃不足云。〔33〕
  又如清刘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五所收宋吴宗卿《登狼山》诗:
  狼山巍巍如虎踞,雄镇淮东作天柱。大江日夜走山足,万古洪涛流不去。五峰削出青芙蓉,白云隐见金银宫。下有九秋不涸如龟之灵壤,上有千年不死化石之长松。自从玉女去岩谷,鬼神呵禁不许仙凡通。我生家在江南住,朝岚夕翠恒相逼。隔江唱断小山词,但见一抹遥青浮水际。仙姑洞真人台,洞门石壁对苍苔。宝塔亭亭耸霄汉,云是当年海上之飞来。神仙之说吾不省,但觉松露侵衣冷。野鹤巢边山霭浓,沙鸥起处江天回。兴来扫石坐,酌酒还吟诗。举杯一饮三千卮,醉后把笔扫尽长江万里之涟漪。长江之水自东注,狼山狼山不常会。人生踪迹等浮云,今夕来游偶然遂。偶然遂,其奈何。便欲我歌向狼山万仞之嵯峨,狼山不随东逝波。此诗长在不与山石同销磨。〔34〕
  此志卷十七所收宋王安石《狼山观海》诗: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35〕
  如此等等,都是以海上仙山、阆苑仙人的命意来描写狼山。此图所命名之“丹山”,即为炼丹之山,与仙山正为同义语。

[清]刘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沈云龙主编《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第四辑本

[清]梁悦馨等修、季念贻等纂《通州直隶州志》,《中国方志丛书》本

 

三、王蒙与道教、与狼山关联密切
  元代是道教的全盛时期,此为常识,兹不细论。陈方此诗跋中言王蒙修全真道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王蒙的朋友,杨基有《黄鹤生歌赠王录事叔明》,亦是假托道教神仙故事,规劝王蒙不要出仕明廷,兹节录如下:
  黄鹤生,骨相奇。金衣玄霜裙,纤指而洪髀。不饮华池浆,不啄青田芝。耻彼五色鸟,览徳辉下之。浮丘不能招,八公不能骑。飘然从西来,不使上帝知。帝遣紫虚玄君魏夫人,夜乗白鸾来相追。琅霄顷刻九万里,追之不及鸾声悲。黄鹤生,请少留。尔为黄鹤舞,我为黄鹤讴。便湏吹玉笛,登尔黄鹤楼。楼高几百尺,见三岛十洲。琼珠金光草,铁网瑚钩。楼今已槌碎,瓦砾三千秋。〔36〕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王蒙《王叔明青溪书楼图并题卷》,载王蒙自题诗,也是有关道教者:
  九天鸐响千峰静,远近声传岩谷应。神颷起处泬寥澄,群壑松涛满清听。日光曈曈射仙台,绮阁璚楼相映开。洞府高虚通阆苑,烟霞缥缈接蓬莱。蓬莱阆苑春如海,琪花瑶草长年在。自是山中岁月长,不信人间寒暑改。皓首庞眉物外人,巾屦逍遥不受尘。手把紫芝携玉笈,散步长吟清涧滨。其间一叟曽相识,忆与摩挲看铜狄。何当拂袖更相从,寰宇山川重游历。时辛亥孟冬望日,黄鹤山人为文璧良友写于青溪书楼并诗。〔37〕
  所以,王蒙在作为道教名山的狼山修炼,是很正常的事。
  况且,据《草堂雅集》卷十王蒙小传,他“曾游寓京师,馆阁诸公咸与交善,故名重侪辈”〔38〕(按:目前尚未见到王蒙游寓元大都的记载,《草堂诗集》为渐次刊刻,此京师当指明初之南京)。王蒙老家在吴兴(今属湖州),如前所述,狼山作为长江第一重门户和道教炽盛之地,势必是其走水路,往来京师(南京)与吴兴(湖州)时喜爱顺便停泊的所在。而王蒙由狼山至吴兴(湖州),如果走便捷的水路,笔者初步判断,其路线应大致为:由狼山横渡至江对岸(今江阴、张家港、常熟一带)的某一浦港,顺流直下至太湖,再渡太湖至吴兴(湖州)。按:此浦为纵浦,为古代环太湖流域的一种水利工程,集疏浚、灌溉、舟行为一体,如北宋郏亶《治田利害七论》所记:“其环湖卑下之地,则于江之南北为纵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东西为横塘,以分其势而棊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阔者三十馀丈,狭者不下二十馀丈,深者二三丈,浅者不下一丈。”〔39〕
  事实上,王蒙也画过狼山图。明人袁华《谢伯诚所藏王叔明狼山图》写道:
  忆昨鼓楫溯大江,海门一点狼山碧。安得振衣蹑层颠,东望扶桑初日赤。忽见此图心目明,石壁铁削苔花青。仙翁白狼不复见,金银佛宇开岩扃。上方台观云中起,下瞰?涛千顷水。平原宅相放舟过,吮墨含毫柁楼里。江南有客颀而长,梦觉池塘春草芳。生平爱画久成癖,题诗缄封遥寄将。千古风流犹未弭,翩翩王谢佳公子。日暮相思江水深,独立汀洲折兰芷。〔40〕
  此诗所涉袁华、谢伯诚均为王蒙之友。袁华亦为杨维祯学生,杨维祯曾为其《可传集》作序,对其诗有高度评价:“吾铁门称能诗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张宪及吴下袁华辈者,不能十人。”〔41〕《四库全书总目》于其《耕学斋诗集》之提要中,对其亦有较详切之介绍〔42〕。袁华并有《岳季坚、王叔明梧竹堂同集,时季坚将归黄鹤山》之诗,提到一次雅集中观看王蒙作画:“未觉山王称旷达,更逢顾陆写萧森。”〔43〕谢伯诚,也是与王蒙同时的画家,杨维祯亦曾题其画作。明张昶《吴中人物志》卷十三:“谢伯诚,任阳人,画法超轶得董北苑之传,尝作瀑布图,杨廉夫为品题之。”〔44〕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二十二“谢伯诚”条则录有杨维祯题诗〔45〕。
  更为关键的是,此诗中所描写之“忆昨鼓楫溯大江,海门一点狼山碧。安得振衣蹑层颠,东望扶桑初日赤。忽见此图心目明,石壁铁削苔花青”,不仅同样描写狼山在海中,而且情形与此《丹山瀛海图》亦大同小异。
  另外,杨维祯也有一首《狼山晚晴图》诗留存:“樵东风雪夜无边,一别狼山已几年。今日江南携画看,玉峰十二倚青天。”〔46〕可见,狼山也是当时习见的一个诗画题材。
  所以,笔者提出此《丹山瀛海图》所写为狼山,并非无据。

    ……
    (未完)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本文摘选自《中国书画》杂志2018年第3期“研究”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