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中国经典笺谱大全
云裳花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西安美术学院与《中国书画》杂志社...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鉴藏

闲适乎心 隐逸之乐

——沈周《桐荫乐志图》及其鉴藏
◇李艳红


时间:2016-010-10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明]沈周  桐荫乐志图  173cm×86cm  绢本设色  安徽博物院藏

  明代画家沈周(1427—1509)“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但其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画,以淳朴浑厚、豁达儒雅而驰誉画坛,影响甚广 。《桐荫乐志图》即是他中晚年时期的一幅精品山水画作,现藏于安徽博物院。1987年,由谢稚柳、杨仁恺、徐邦达、启功、傅熹年等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来皖鉴定时认定其为国家一级文物,艺术及收藏价值极高。
  《桐荫乐志图》,绢本设色,纵173厘米,横86厘米。图绘远处淡烟轻岚,峰峦连绵逶迤,隐隐绰绰,渐行渐远,消失于天际,显得画面意境深远。中景以大片的留白喻一溪江水,水面波澜不兴,平整如镜,将画面的远景、中景和近景连贯起来。两岸青山对峙,山上林木丰茂,蓊蓊郁郁。近处坡岸绵延,怪石嶙峋,蒲草丛生,随风摇曳。紧邻溪岸,两棵高大的梧桐并肩而立,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桐荫下,一乌篷船独横溪上,篷内摆放几案一张,上面的书本及笔墨等文房用具隐约可见。一隐士坐于船尾,头带纶巾,身着宽衣长袍,面容恬静,正怡然自得地持竿垂钓。全图格调幽雅,气韵清逸,于苍茫中见静谧,描绘出沈周作为隐逸型文人理想中的生存状态。雄伟的山川,宽阔的水面,参天的梧桐,皆是画家寄情山水、避俗自逸的真情流露。
  画面左上角沈周自题行书七言诗:“钓竿不是功名具,入手都将万事轻。若使手间心不及,五湖风月负虚名。”钤“白石翁”三字白文方印、“启南”二字朱文方印各一枚。沈周的诗宗白居易、苏轼、陆游,清新自然,虽无华丽辞藻,但句句饱含哲理,诉说画家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与画面的静逸氛围很是匹配,诗情入画,画意入诗,相得益彰。沈周谨遵祖训,一生未仕,布衣终身,过着闲适自得、万事皆轻的隐逸生活。可以说图中的垂钓者即是他本人的化身,追求和向往的是心灵无所羁绊和精神世界的自由。
  沈周“白石翁”的名号亦同样具有超脱世俗的蕴意,此号于成化二十年(1484)始用,时年沈周58岁。据钱谦益所辑《石田先生事略》所载,成化二十年(1484)夏四月,友人黄应龙造访沈周居所,适有道士携石田所作拟云林画竹索题,黄应龙便为其题诗一首:“千亩何尝贮在胸,出尘标格有仙风。疏髯短鬓俱成雪,消得人称白石翁。”沈周见之,欣喜不已,遂署诗之后曰:“自此称白石翁矣,意为本人虚龄满六十岁而能忘却尘世之喧嚣。”〔1〕《桐荫乐志图》中明洁的天空,浩渺的山水,乐不思归的高士,正是白石翁所要表现的主题,也是他所向往的桃源胜境般的美好生活。在沈周的其他山水画作中,也常见几笔涂就的渔翁和钓舟,点缀于山水之间,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渔隐情结。沈周晚年尤醉心于吴镇,但与吴镇大量“渔隐”题材作品中表现出的无奈、哀愁不同,沈周的作品更多地流露出和平恬淡的气氛。
  据“白石翁”的印记推算,《桐荫乐志图》应属沈周中晚年时期的作品,已具有“粗沈”的艺术特色。山石吸取宋元之法,用粗阔雄浑的线条勾皴山石外形,分出山石结构,加粗点皴和类似长点的短线皴,苍劲老辣,增强了骨力和雄健感,再用浓焦墨在轮廓线上点苔。勾皴点染多法并用,笔不虚发,墨不妄施。作品简中带繁,繁中亦有简。岸边的坡石和蒲草信手拈来,逸笔草草,秀劲萧爽。近景的树木描摹细致,劲健的线条勾勒枝干,淡墨皴染,树叶则随类赋彩,色不掩墨,墨不压色。乌篷船及独坐船尾的隐士精工细绘,尤其是人物描摹得精细传神,衣纹及面部的细微表情都清晰可见。纵观全图,作者构思巧妙,设色清雅,线条圆润挺劲、厚重凝练,山石结构严谨、远近有度,树木勾染兼施,颇见老辣,苍劲多姿,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作为一个传统文人,沈周身上有儒家孝悌、恭谦、宽厚的品德,同时他又具有道家知足长乐、不遣是非的美德,深谙中庸之道,故选择“市隐”,而非隐居山林,完全与世隔绝,与官员名流老死不相往来。相反,他喜爱交游,与朝中官员、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应酬之作也不在少数。所谓画如其人,笔乃心声,正是由于他彻悟儒道思想的真谛,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淡泊坦荡,笔端才会流露出平和静逸的独特风格,作岀许多类似于《桐荫乐志图》之类的表现隐逸之乐的作品,这亦是他高尚的艺术修养和高洁人品的体现。
  图画左右裱边分别有著名书法家、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和启功先生的题跋,皆对此画给予极高评价。右下裱边有孙大光先生两枚收藏印章:“正大光明”四字白文方印、“四味书屋珍藏图书”八字白文方印。孙大光先生是安徽寿县人,曾任国家交通部长、地矿部长等职务,为官清正廉明,平生最大的爱好便是收藏字画,结交了许多书画名流,平时互赠佳作,交流心得。日积月累,所获良多。后来,为了故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1987年古稀之年的孙大光毅然将毕生精心珍藏的文物和字画捐献给安徽博物院,才使得沈周这幅名作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流传至今。
  谢稚柳先生在沈周《桐荫乐志图》左裱边题跋:“石田此作,风蒲有元人意,人物尚有南宋遗风,有明一代宗匠,此为独步。黄胄同志属题,一九六零年八月,北京,稚柳。”谢稚柳与黄胄同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家,皆对沈周此画爱不释手,认为它既有元人山水超脱秀隽的境界,又有宋人精密严谨的艺术特点。
  图画右裱边则是启功先生题跋:“树石清腴翠欲流,吴缣妙迹出长洲,石渠昔宝桐荫鹤,相见文华殿上头?。《石渠宝笈》旧藏石田《桐荫玩鹤图》,与此绝似。一九八零年五月获观因题,时居首都小乘寓庐,珠申启功。”钤“启功”白文方印、“元白”朱文方印两枚。启功诗中所提及的《桐荫玩鹤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桐荫玩鹤图》,纵123.8厘米,横62.2厘米。绢本,青绿山水,图绘湖水空明,远山苍翠,一高士执杖独立梧桐树下,一仙鹤正渡石桥款款而来。右上角沈周行书自题:“两个梧桐尽有凉,自扶一杖立斜阳。何堪白鹤解人意,来伴萧闲过石梁。”乾隆皇帝对此画喜爱有加,在诗堂处题“赏趣”二字,并先后两度题诗。与《桐荫乐志图》一样,《桐荫玩鹤图》亦表现文人雅士向往的闲适隐逸生活。《桐荫玩鹤图》虽属沈周青绿细笔山水,但在远山、近处平台、山体的浓墨苔点以及树木的画法上与《桐荫乐志图》“风格绝似”。值得一提的是,沈周对梧桐似乎情有独钟,与梧桐相关的作品不在少数,有名的还有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桐荫濯足图》,亦表现“人生在适意,此外非所求”〔2〕的隐逸情怀。中年时期,他还建造“有竹居”,周围种上挺拔的梧桐、高古的栝树,并为其书房取名“梧栝轩”,足见其对梧桐之喜爱。
  1980年5月,这幅《桐荫乐志图》仍存于孙大光先生手中,彼时他任地质部部长,与启功先生交往甚密,其因而得以获观此幅名迹,不禁联想起与之风格相似的另一件沈周旧作—文华殿所藏的《桐荫玩鹤图》,于是题诗以记之。1986年5月,启功先生又得观此画,如见老友,欣喜万分,奋而提笔为其题签“沈石田桐荫乐志图,一九八六年五月启功题签”,并钤“启功”“元白”方印两枚,老先生对这幅艺术珍品的爱之深情之切由此可见一斑。
  总体来看,《桐荫乐志图》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朗清新,意境清幽高旷。笔墨浓淡干湿掌握自如,似信手拈来。远处山峦以淡墨渲染,更显远山浩渺,江山无际。石田题跋结字疏朗秀丽,笔法沉着稳健,神韵俱佳。沈周不仅擅画,书法亦是一绝,其书学黄庭坚,风格瘦劲奇崛,造诣很深。在苍劲浑厚的画面上,配上清新自然的诗句和遒劲挺拔的书法,互为映衬,使画面更具诗情画意;诗书画相映成章,堪称“三绝”,耐人寻味。
  人们常说,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沈周的山水画多描绘江南佳景胜迹,他善于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表现现实生活的景物,意趣盎然。《桐荫乐志图》用娴熟的技法、轻松的笔墨点染皴擦,水天一色,空明悠远,生动地表现了画家清居闲逸的生活情趣,体现出作者平淡恬静、高雅闲适的精神境界。沈周的一生以高隐为喜,“不乐仕进”,这幅《桐荫乐志图》也许不仅是幽静、闲适生活场景的再现,更是这位“大隐于市”的吴门领袖淡薄名利、超然自得的生命状态的表达。据《山静居画论》记载,“石田笔墨似其为人,浩浩落落自得于中”。当我们再次观赏这幅作品的时候,不禁陷入沉思。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所谓的艺术家唯利是图,创作草率,格调低下。而沈周身上有一种吴中文人特有的隐逸情怀,不骄不躁,甘于平淡,默默为艺术奉献终身,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本文选自《中国书画》杂志2016年第10期“鉴藏”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