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第17届临沂书圣文化节隆重开幕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我社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捐赠全...
海岳风华:《中国书画》书法年展值...
海岳风华——全国名家邀请展暨第三...
“一年之寄——当代中国名家作品邀...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近现代专题

意匠笔墨 红尘心绪——齐白石的人物画艺术再论

◇ 马明宸
时间:2019-11-06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齐白石  东方朔偷桃  33cm×27cm  纸本设色  约1930年  荣宝斋藏
款识:瑶池桃子经三盗,何止高年乃八千。白石。
钤印:老齐(朱)

  齐白石是出身于社会底层、以卖画为生步入艺坛的艺术大家,既然是卖画,那就要考虑到雇主的需求。社会底层民众对于绘画的需求又总是与实用分不开,尤其是人物画,留影存真的世俗功用色彩很浓,同时这一画种在民间还具有满足民俗以及宗教生活需要的功能,所以社会底层的画家或画匠们都不能不习。齐白石早年的创作起点和重心就集中在人物画上面,后来他画名大显之后方才逐渐定位并聚焦在花鸟画上面,并且他的主要艺术成就也是体现在花鸟画领域。但人物画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起点,虽然40岁后他自称绝少画人物,但是在应人之请的情况下,其实他并没有完全放弃人物画的创作。综而观之,人物画也构成了齐白石艺术创作的一个时期、一种面貌,甚至也可以说伴随了他潜心求索的一生。齐白石的人物画在数量和水平上面,仍然不失为他艺术百花园的一枝奇葩。
    齐白石的人物画,在总体风格气质上面仍然属于古风格调,还带有浓重的民俗色彩,其人物造型与线条笔墨,偶有陈老莲、钱慧安、任伯年的风气,但更多近乎金农、黄慎、改琦、费丹旭轨辙。在水准上,自然不是一个“好”字就能够完全肯定的,但也不是一句“不好”就可以完全否定的,再大的艺术大师也不可能一辈子留下来的全是好画,再拙劣的画匠也不可能一辈子画出来的全是一无可取的烂画,对于绘画同样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不能因为盛名而盲目全盘肯定,也不因人废画,需要甄别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我们仔细重读这位艺术大师一个时期、另一种面貌的非主流作品,进而窥探中国古代的人物画传统,欣赏上古衣冠、人物风流,仍然能够在艺术创作、绘画鉴赏以及认识传统文化方面获得不少的启发。

    一、湘潭时期的“民俗意匠”
    齐白石的早期创作即以人物画为主。在这个时期,齐白石是以一位民间画师,甚至画匠的身份来从事绘画的,绘画对于他来说还是聊谋生斗的活计。综观他现存在世的早期人物画作品,从题材上主要分为如下两个类型:一类是为人画的肖像和写真,这大多是应亲友或者雇主需要而画,例如为人过寿画的写真以及为亡故者画的遗像。
    齐白石早期的这一类肖像画,主要运用了民间画坊的擦炭画法,用细腻的光影表现人物面部,如同黑白照片的效果,这符合民间“像”的审美标准。他绘制的父祖及恩师画友肖像作品,其中以1895年前后的《黎夫人像》《官服人像》《胡沁园五十岁像》与《沁园师母五十小像》为代表。前两作设色浓艳华贵,后两作皆用水墨淡彩,清雅朴素,这可能都是因为其人的不同要求以及画作的不同功能而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齐白石这个系列的画作,其程式与风格应该与当时的行业风气是一致的,面部用擦炭法,如黑白照片,服饰用线条勾勒,且色彩浓艳。其中他用擦炭画法对于人物面部结构的表现,非常准确,有些类似于西画的素描画法,从中可以看出齐白石在这方面的造型功底。尤其是他为自己的家人绘制的《齐以德像》,简直就是比较成熟的素描人像了。可惜这些造型的优长并没有完全被迁移到齐白石后来的水墨人物画之中,可能与当时的美术观念对于这两个画种之间的融通还没有成熟有关。
    齐白石早期人物画创作的另外一个类型就是民间传说故事以及侍女题材,如麻姑拜寿、黛玉葬花等。其实齐白石在做木匠期间就刻制过一些戏文故事以及仕女题材,后来转向绘画之后他又继续了这一方向,创作了包括《西施浣纱》《红线盗盒》等作品,产生了一些影响,还赢得了“齐美人”的声誉。齐白石这个系列的画作之中,属于他早期精细谨严一路画风的最后高度,也有几幅比较成熟的作品,画风整体细腻逼真、设色清雅,用水墨进行的人物面部塑造还可以看出擦炭画法的痕迹,人物服饰的用笔以纡曲圆转为主调,人物造型相对准确,笔墨细腻,甚至也代表了齐白石整个人物画艺术的造型高度。此外齐白石人物画还有另外一种风格倾向,比如荣宝斋藏的《抱琴侍女》与《执扇仕女》。这两件作品人物服饰线条劲快爽利,造型磊落整洁,风格静雅、柔中带骨,更接近钱慧安与任伯年。还有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一组四幅人物画中的两幅,造型醇厚,线条洗练且疏密布置恰到好处,以少胜多,高古厚重,艺术性很高。这成为齐白石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另类面貌,近乎文人画风。只是这种倾向在齐白石整个人物画艺术中并不显著,没有成为主导风格。
    因为这类题材大多属于民俗范畴,是迎合民间趣味的匠人画,稿本和原形大多来自齐白石临写的《芥子园画谱》,所以充满世俗意味。这形成了齐白石后来的人物画主导风格,直到后期他都没改变这种民间意味,只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这种意味表现还处在表面状态。之后齐白石的人物画转向了粗笔的路径,他也是把这种世俗性用相对雅化的笔墨包裹了起来,使民间和世俗成为他艺术的一种内在精神,所以才有他艺术的雅俗共赏和民间基础。

齐白石  清平福来  69cm×34cm  纸本设色  约1930年
款识:清平福来。白石老人造像。
钤印:木人(朱)  风前月下清吟(朱)

    二、居京后的“文心意趣”
    1917年移居京华之后,齐白石的艺术创作重心便逐渐转向了写意花鸟画。他也偶作山水画,但很少再画人物了。这可能是由于他面临的艺术受众发生了转变,京城的绘画消费者们毕竟情趣都要高雅一些。另外这个时候齐白石已经年过半百,眼力不济,画家们的画法大多会在这个时期由谨细转向粗放,这也形成了他人物画领域里“衰年变法”之后的面貌。可是齐白石并不是完全终止了人物画的创作,他也难却朋友之请,有时会延续前期人物画路子绘制一些神仙佛道以及圣贤逸士。比如1921年,齐白石就应好友夏午诒之邀,赴河北保定,到曹锟府作画,逗留数月。曹锟此人生平好以关羽、岳飞自比,所以齐白石为其画关羽像、岳飞像并赠印数方。齐白石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创作还有《毕卓盗酒》《清平福来》,以及八仙、钟馗、东方朔等传统人物画题材作品。另外,齐白石画的罗汉观音题材作品也比较多,大多是用于市民供奉之用。这一类画作应该说是在功用上也延续了他早年的风气。
    此外齐白石这个时期还画了一些并不是为了好卖,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日常生活情趣的人物画作品,这是他前期作品中所没有的,这点变化也标志着齐白石的人物画开始向高雅转变,姿态也由原来的功利实用转向了闲适自得。齐白石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他自己的市民生活心态,例如《送子从师图》《老当益壮》《挖耳图》《搔背图》《读书图》等等。这些作品不是为出售而画,其功用大多是抒写齐白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闲情逸趣,例如《牧牛图》就是回忆自己儿时的生活,另外还有《石涛作画》《思旧图》《人骂我我也骂人》等作品,也都是有着特定的现实生活依据的画作,这些都说明了齐白石的创作状态和从艺心态的成熟和宽裕。他的人物画由为别人欣赏进入为自己抒怀的境界。齐白石这个时期的人物画的创作目的与社会功用都有所变化。从这点来说,齐白石虽然认为他自己的人物画创作基本停止了,但是在主题与风格上反而是向前进了一步。
    齐白石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在主题上进入一种自我感情抒发的境界,所以格调或风趣幽默,或意趣盎然。从这点来说,齐白石这个时期的人物画倒是有些进入文人画的范畴。既然是自我抒发,那就由受制于观者的严谨酷似转向“似与不似之间”,进入了“得意忘形”的境界。所以这批作品在画风上也一反早期的工写细腻,把花鸟画的笔墨贯注到人物画之中。中年居京之后,齐白石所作的人物,皆用粗笔长线或水墨涂写,强化了写意的味道,敷色简括,笔简神具,强调人物的精神状态与气质风度。有几幅比较精彩的作品,如《渔夫图》《郭子仪造像》《一苇渡江》《吕祖图》《清平福来》,粗笔勾写磊落浩荡,水墨挥写意趣盎然。其中还有一尊《无量寿佛》,不用线勾,纯以水墨涂写出来,用墨的节奏与味道很是特别,堪称齐白石大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之作。
    这一批人物画是齐白石的大写意创作,与其前期的人物画形成了明显的风格差异,有些作品也受到了晚晴人物画传统的影响,粗头乱服的勾皴方法可以看出黄慎、金农的影响。诚然,齐白石的人物画是依靠画谱粉本来进入的,他没有接触西画的造型训练,在人物造型上依然不可避免这样那样的偏颇和缺失,但是他注意遗貌取神,把写意精神贯注其中,强调传神写照的意味,呈现出朴拙浑厚的味道,艺术上水准并不低,这又是比例准确的人物画难以代替的。无论是神仙佛道,还是高人雅士,到了齐白石笔下既不脱俗也不清高,都是那样的丑拙和憨态可掬,充满诙谐和俗气。齐白石所抒写的文心意趣还是充满着市民生活情趣和文化意味的心绪,包括《搔背图》和《不倒翁》历来被认为是齐白石对社会时政批判讽刺的革命画,我看齐白石未必有此意。作为世俗民众的齐白石没有那么多的闲工夫去“革命”,更毋庸说为一种幽默的人性自我观照,依然不离世俗范畴。

齐白石  农耕图  69cm×52.7cm  纸本设色  195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款识:齐白石九十二岁尚客京华,白石铁屋。
钤印:齐大(白)  木人(朱)

    三、新中国时期的“勉强应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白石受到了政府的各种礼遇以及社会荣誉,新社会、新事物似乎也激发了老人的生活激情,一向低调消极的齐白石以积极的姿态走进人群,广泛交际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各种社会职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变革自己的书画艺术,屡有展览。这期间齐白石是以一位当代人民艺术家的身份度过的,他的艺术闪耀出了最后的辉煌,他的人生也似乎步入了一种全新的状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因为政治宣传的需要,人物画因为利于表现政治主题,一度成为画坛主流,花鸟画则发展缓慢。这个时期齐白石虽然主要还是以花鸟画创作为主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气候,齐白石也不能无动于衷,他又尝试画了几幅主题性人物画作品,据说有工农兵并进的形象,可惜没有留存。留存下来的是齐白石作于1951年的两幅《钳锤忠义图》,画中两位古代匠人各扛铁钳和铁锤一把,身着短褐,面部黧黑,应为古代的工人阶层,所扛钳锤应和镰刀斧头一样具有象征意义。齐白石此图表示他意识到了工人阶级才是人间道义的担当者,所以以此来歌颂无产阶级。其用心可谓良苦,这就是一个旧社会的花鸟画家,在新社会的文化背景下,用古代人物题材对现实政治曲折却又是最直接的歌颂。
    进入新中国之后,齐白石的生活与艺术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他由一个旧社会的民间画师、社会名家,变成了人民艺术家。对齐白石这段时期的研究,学者们通常都想把齐白石提升为高尚伟大的艺术大师,然而真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已经九旬高龄的齐白石,在经历了历史的沧桑之后并不会因为政治气候的转变就如此单纯地转变成为一个“新人”,我们看看新中国时期真实的齐白石是不是真的就脱俗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齐白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许多国际政界以及艺术界人士来中国,都想拜访齐白石,齐白石在北京跨车胡同的旧居矮小,不便很多人参观,实在是有碍观瞻。于是1955年,国家文化部门拨款在地安门外的雨儿胡同买下一套住宅供齐白石居住,并委派了一个保姆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算是国家给老艺术家筹备了一个画室,就这样齐白石便成为新中国的“公家人”了,接待外宾、馈赠字画成了他的正式工作。
    但是齐白石在这里只住了三个月就感觉不习惯,他写信闹着要回家,于是儿孙们找周总理反映情况,总理才批准齐白石回家,这是齐白石在新中国时期三个月的“体制内”艺术家生活经历。关于齐白石离开的原因,他有一封信表白自己不习惯这种“上班”的生活。是啊,一个在旧社会依靠卖画为生计的老艺术家,让他待在国家机关里,不停地接待外宾、赠送字画,即使给了他那么多的虚名浮誉,他也不习惯,更何况他还有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呢。齐白石本来就是一个本本分分的手艺人,他习惯了在旧社会依靠卖画丰衣足食的职业艺术家自有生活,凭本事吃饭,靠力气养家,他没有那么浓厚的国家意识,也讲不了那么多的品格和风范,如何习惯为国家无私奉献。所以尽管政府和学界给他戴上了那么多的桂冠,总想让他脱俗,变成大师、巨匠,想抹杀掉他世俗和民间的一面,但对此齐白石本人表面应付应付可以,动真格的他接受不了。齐白石本就是一个接地气的草根艺术家,他的艺术人生本色就是民间的和世俗的,所以他有句诗说得很明白:“为王为霸喂饭鸟,一样沉沙为口忙。”刻印“何要浮名”。他早就看透了虚名浮誉。王者霸者讲究那么多的风范和尊严,在齐白石看来其实只是多了几分虚伪而已,所以齐白石在新中国时期的人物画创作只能说是勉强应“俗”。
    齐白石在移居京华之后,逐渐由一位民间画师转变了一代大师,人物画对于他来说,是挥之不去的艺术构成部分,并且似乎总有点大师早期 “未能免俗”的缺憾。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正相反,齐白石的花鸟画有某种程度的雅化脱俗的倾向,他的人物画却始终不渝、更加彻底地透露出这位平民大师的真实世俗心态,给我们呈现出一个世俗的齐白石、民间的齐白石!

(作者为北京画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宋建华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