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 |艺术家 |展览 |培训 |画廊 |读编往来 |投稿 |订阅杂志 |联系我们
用户:密码: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中国书画》全国各地代售点
《中国书画》杂志社2016年书法邀请...
木铎声中——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
中国经典笺谱大全
云裳花容《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
《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院聘画家...
  推荐阅读
书画同源
明治世废汉字议
临书一得
尤伦斯走了,股票来了
无私的捐赠 永远的奉献
  下期预告 更多>>

 
 

古代作品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宋元明清绘画(下)

时间:2016-11-15 09:30:00 | 来源:中国书画


 

    编者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虽然偏安西南,但其书画文物贯穿宋元以降艺术史,可谓蔚为大观。上期本刊“经典·古代作品”专题推出了该馆馆藏明清书画,本期继续介绍其绘画珍藏。这些作品不乏历代经典。如《南宋杂景院画》册为南宋画,属典型的南宋院体花鸟画风。此外明代文徵明、陈淳、林良,清初“四王”“四僧”以及梅清、高凤翰、罗聘等画家作品仍值得研究与探赏。专题论文《千年风雅传清音》从绘画史发展的脉络对该馆主要古代绘画藏品进行评述和梳理,《病树著奇花—高凤翰的左笔书画》《问花到底赠何人—〈驿路香迎图轴〉与罗聘的梅花世界》分别对画家和作品主体作了学术探讨和赏析。

千年风雅传清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代绘画掇英
◇ 李永强

[南宋]陈居中 许迪  杂景院画册(之一、之二)  14cm×22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款识:陈居中。葵花狮猫。许迪。上兄永阳郡王。
收藏印:元汴(白)?檇李(朱)  长沙周氏(朱)  唐少坡收藏印(朱)  项子京家藏珍(朱)  项子京印(白)  癸酉贵妾杨姓之章(朱)  臣昌之印(朱白相间)  叔度(朱)  陆启浤印(白)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西南博物院,1955更名为重庆市博物馆,2000年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正式并入,并加挂重庆博物馆馆名,200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套,仅宋元以来书画就有5000余件,其中390余件作品被收录于《中国古代书画目录》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1〕,较为著名的作品有宋代佚名《南宋杂景院画》册、元代佚名《仙山楼阁图》、明代陈洪绶的《晞发图》等作品。在此,我们以绘画史发展的脉络对其主要古代绘画藏品进行简要的评述。
    一、宋元
    南宋院体花鸟画基本是延续了北宋院体的艺术风格,追求形神兼备、细腻精致。《南宋杂景院画》册,绢本设色,纵14厘米,横22厘米,共八开,被鉴定组定为南宋画,但作者的款名均有异议。此册第一开为《绿茵牧马》,第二开为《蜀葵飞蝶》,第三开为《荷塘飞燕》,第四开为《丁香飞蜂》,第五开为《葵花狮猫》,第六开为《鹌鹑图》,第七开为《清风摇玉珮》,第八开为《琼花真珠鸡》。其中《蜀葵飞蝶》《荷塘飞燕》《琼花真珠鸡》三幅最为精彩,此三开的款识均有异议,杨仁恺认为作者名款存疑,傅熹年认为名款后添。第二开《蜀葵飞蝶》落款为“李从训”,画蜀葵盛开,红白色花朵交相呼应,三只蝴蝶在花间飞舞嬉戏,一片欣欣向荣之态。第三开《荷塘飞燕》落款为“臣马麟”,画夏日荷塘中,微风阵阵,荷叶与水草迎风而动,轻轻摇摆,近处荷叶以勾勒染色为之,远处则以没骨画法染成,碧绿的荷叶与胭脂的荷花相得益彰,四只燕子与两只翠鸟翻飞于荷塘之上,生机盎然。第八开《琼花真珠鸡》落款为“臣韩祐”,画一枝琼花生于坡石之上,石上一只雄锦鸡单足鼎立,石下一雌者仰首张望,似在喁喁私语。画法工整细致,严谨精微。画面左边题“琼花真珠鸡”,左侧小楷题“上兄永阳郡王”,下钤朱文长方印“癸酉贵妾杨姓之章”。此册八开中有五开均有宋宁宗杨皇后(杨妹子)的题字,款文、印章格式统一,根据所题“上兄永阳郡王”知道此图所赠对象为其兄长杨次山。整册画风古雅,设色明丽,物象刻画细致入微,虽然比起南宋林椿的《果熟来禽图》、马麟的《层叠冰绡图》、佚名的《出水芙蓉图》等作品在技法水平与意境方面都有一定的距离,但的确属于典型底南宋院体花鸟画风。
    界画在唐宋时期均有不少优秀的画家与经典的作品,如宋代的郭忠恕就是著名的界画高手。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论制作楷模》中论及界画时写道:“ 画屋木者,折算无亏,笔画匀均,深远透空,一去百斜。如隋唐五代以前,洎国初郭忠恕,王士元之流,画楼阁多见四角,其斗栱逐铺作为之,向背分明,不失绳墨。”〔2〕到了元代,界画受到了文人画艺术理论与主张的巨大冲击,界画所追求的界尺引线、严谨精微、不差毫厘的艺术效果与文人画所追求的不求形似、笔情墨韵、诗情画意的审美倾向相背离,因此逐渐成式微之势。元代佚名《仙山楼阁图》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界画精品,此图无款,绢本设色,纵26.4厘米,横27.5厘米,画面中正上方钤收藏印“潞国敬壹主人中和存世传宝”,可知此图曾被明末潞藩(明代潞王朱常淓)收藏。根据此图后的拖尾题跋可知,其后又被梁清标、汤右曾、麟庆、胡薇元、王缵绪所得。最后由王缵绪于1951年捐赠给西南博物院。画面左下角钤有王缵绪的鉴藏印“治园心赏”。此图金碧设色,用笔极为精细,楼台的屋瓦、山石均用金线勾勒,青绿染就。画面近乎圆形,描绘亭台楼阁隐现于山峦云雾之中,曲苑回廊,极为精巧,楼阁人物刻画的精细之极。楼台周围以青山叠翠、祥云缭绕、苍松翠柏衬托,景色幽静;设色华丽明艳,金碧辉煌,一片仙境。楼台刻画十分注重空间感与真实感,达到了房屋虚可蹑足,门窗可以开阖的逼真程度。天空中有仙人乘鹤而下,楼阁之中绘有人物一百余人,人物身高不足7毫米,但衣裙合度,五官具备,清晰可见,其行笔细如发丝,足见画家精湛的技术水平。傅熹年先生曾云,此图是国内古代绘画传世作品中极少见的界画精品。


[清]查士标  雨馀新涨图轴  100cm×39cm  纸本设色  1667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款识:雨馀新涨,画似石林先生正。丁未夏,查士标。
钤印:查士标印(白)  二瞻(朱)

[明]杨忠  桃花源图轴  172cm×105.5cm  绢本设色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款识:甲子初夏三日,杨忠。

    二、明清
    明清时期的绘画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一方面,“不求形似、聊于自娱”的艺术主张更加强烈,绘画更注重强调自我情感的表现,属于绘画技巧的笔墨也逐渐上升到无比至上的地位。如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云:“以蹊径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则不如画。”〔3〕到了清代王学浩则云:“作画第一论笔墨。”〔4〕另一方面绘画的商品化开始大规模出现。此外,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很多画家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西洋画风的影子。
    戴进(1388—1462),明代画家,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供职于内廷,官直仁殿待诏,其后因遭谢环谗言而离开画院。戴进为“浙派绘画”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本朝画手,当以钱塘戴文进为第一。”〔5〕在艺术风格上,戴进早年主攻南宋院体山水画,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中云:“戴静庵专攻南宋院中人法,而得李唐为多……揆厥所由,静庵钱塘人,皆因南渡诸帝立画院于临安,而以刘、李、马、夏诸俗笔为院中之冠,致三百年来,其流风尤湔染于人未艾也。”〔6〕中年以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马远、夏圭的水墨苍劲一路的山水画风格;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始吸收宋元文人画的精神,学习李成、郭熙、“二米”等绘画,融南北于一体。《仿米云山图》轴绢本设色,纵137厘米,横75.8厘米,款识“钱塘戴进写”,钤朱文方印“静庵”。图中画山林丘壑、小桥流水,近处三株老松交错,树下有一草亭与茅屋,不见人烟;中景云雾缭绕,溪流自山顶而下在画面中部流出成河,有木桥驾于其上;
    远处山峦叠嶂,依次渐远。此图为戴进中年以后仿米氏云山的作品,如果不看落款与印章,很难相信这是出于戴进之手,这也正说明了戴进追摹宋元文人画风格所取得的成就。
    林良(约1416—1480),字以善,南海(今广州)人,明景泰至成化间宫廷画家,授工部营缮所丞、镇抚,值仁智殿。早年画风工细精巧,多作设色花果翎毛,着色简淡。后转师南宋院体中的放纵简括一路,专事水墨粗笔写意,笔墨多变灵活,是明代粗笔水墨写意画的开创者。《鱼鸟清缘图》轴,绢本水墨,纵123厘米,横72厘米,此图以水墨写意作巨石从画面左上部斜出,气势逼人,杂树、丛竹倚石自上而下,向右下角延伸,树枝上有一山鸟啼鸣,巨石、杂树、丛竹占据画面上半部。画面下部重点刻画两只水鸟嬉戏于水面,与画面上方树枝上啼鸣的山鸟形成呼应,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与生机。整幅作品,以书法笔法为之,酣畅淋漓,不拘小节,纵横飞扬。与画史中记载的“取水墨为烟波出没凫雁喋唼容与之态,颇见清远,运笔遒上,有类草书,能令观者动色”十分一致〔7〕。明代院体花鸟画基本上追求“精工细谨”的南宋院体画风,林良的写意花鸟画打破了这一追求工整艳丽的艺术形式,他也因此成为了明代初期最有影响的一位花鸟画家。
    陈淳与徐渭可以说是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力极大的花鸟画家,虽然陈淳的笔法不如徐渭狂放、恣肆,但较之沈周等人写意花鸟画来说,还是粗笔大写的多。沈周花鸟画造型趋于写实,陈淳则不拘形似,作品跌宕激昂、放逸纵恣,是明代花鸟画从小写意到大写意过度的关键人物。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又字复甫,号白阳,又号白阳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花鸟画家,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徐渭曾评价其曰:“陈道复花卉豪一世。”〔8〕他兼善诗文书画,其绘画出于文徵明门下,文徵明称赞其“陈道复作画,不好楷模,而绰有逸趣。故生平所制,无一点尘俗气”〔9〕,可见陈淳的艺术造诣。他的写意花鸟造型精练,题材多为士大夫所画的花木,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被誉为“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人”〔10〕。亦作草书题诗,配合画意。此《花卉》册绢本水墨设色,纵31厘米,横53厘米,共八开,分别画了《栀子花》《梅花》《老松》《石榴》《荷花》《秋葵》《牡丹》《水仙》,款识“道复”“陈道复”,钤印:“复父氏”“白阳山人”等印。此图用笔挺拔,尤其是老松、梅花、石榴更显笔墨功夫,皆以书法行笔为之,笔笔写出,力能扛鼎。荷花、秋葵等的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直抒胸臆。陈淳的写意花鸟画展示了文人画“逸格”的魅力,着重自我情感的抒发,其在自题《漫兴花卉》册曰:“古人写生自马远、徐熙而下,皆用精致设色,红白青绿,必求肖似物物之形,无纤毫遗者,盖真得其法矣。余少年欲有心于此,既而想造化生物万有不同,而同类者又秉赋不齐,而形体亦异。若徒以老嫩精力从古人之意,以貌似之,鲜不自遗类狗之诮矣。故数年来所作,皆游戏水墨,不复以设色为事。间有作者,从人强,非余意也。”陈淳与徐渭开启了明清大写意花鸟画的先河。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被称为“清初四王”,是清初正统画坛的代表人物,其中王时敏是“四王”的领袖,他与王鉴、王原祁还存在一定的亲戚关系,王鉴是王时敏的远房侄子,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四王”之中王时敏、王鉴与董其昌有过直接的关系,他们在艺术主张与实践上师从于董其昌,推崇董其昌所倡导的笔墨观,不再像宋代山水画那样追求溪有出口、路有回转的真实性,而是追求笔墨在宣纸上留下的奇妙效果与画家内心情绪的抒发。“四王”的山水画继承传统,重视笔墨,忽略丘壑,在师法古人与追求笔情墨趣、书法用笔等方面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在熟练地掌握古代大师的笔墨与图式的基础上,以充满个性化的笔墨抒发出自己的主观情绪,将笔墨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并推向了极高的地位。有学者认为“四王”不写生、画得不像,注重“模仿”与笔墨形式,其绘画是没落的。其实不然,我认为这正是“四王”绘画的创造性,为什么绘画一定要画的像,为什么追求笔墨的独立价值是不对的,为什么画得像、重视写生就是对的?“四王”对笔墨技巧的发展与推崇在中国绘画史上无人能及,不少人一方面拿着“四王”建构的笔墨标准来衡量绘画,一方面说“四王”的绘画毫无创造,是没落的,这是十分滑稽的现象。的确,“四王”的很多画都题写着“仿某某”“临某某”“摹某某”,但是我们将“四王”临仿的作品与临仿对象的作品一对比,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距离何止千里,其实“四王”不过是拿着“临”“仿”“摹”的招牌在进行着绘画的创造,他们的创造只属于“四王”,绝对与古人不同,我们怎么能说他们的绘画是没落的呢?
    《仿米云山图》轴,为王时敏所作,纸本水墨,纵62厘米,横38厘米,画家款识:“戏仿米家山,西庐老人。”钤白文方印“王时敏印”,朱文方印“烟客”。王时敏(1592—1680),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居“四王”之首,并创了“娄东派”。其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故得以反复观摩,少年时又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画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此图是一件真正的临仿作品,纯以墨笔写出,近处画坡石之上杂树丛生,树林之间有茅屋隐于其间,中景重山耸立,云烟以留白的方式缭绕山间,画面重视笔墨意趣的表达,重山与树木以米氏典型的卧笔横点为之,颇有米氏遗风。
    《仿元人山水图》轴的作者是王翚,纸本水墨,纵178厘米,横47厘米,此图无画家款识与印章,画面左上方有清代画家笪重光所题写的一段话,其云:“石谷为予作此图,自云深得元人笔意,未可与不知者道。时心契其旨而藏之七载于兹矣。彦标爱画同余,慕王生有年。以□持赠,一如在□子阁中,非明珠之漫投也。庚申夏四月毘陵舟中题。种菽翁笪在辛。”钤引首印椭圆朱文长印“养廉”,款后钤朱文方印“重光”“江上外史”,画面右下角钤朱文长印“江上笪氏图书印”(残印)。据笪重光的题跋可知,此图是王翚为笪重光所作,后来笪重光又将此图赠予彦标。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其画笔墨功底深厚,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其曾受到康熙皇帝御赐“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因他是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其传派被称为虞山派。此图近处画巨石丛树之下,小桥流水,桥上站立一位老者,背对画面,若有所思。老者对面有一毛亭,空无一人;远处崇山峻岭,云雾回绕于山腰;整幅画水墨为之,笔墨浑厚,幽静清虚。虽属于仿元人笔意,但造境上比较倾向于宋画,溪水、小桥、栈道、毛亭、山石等刻画十分精到,但笔墨与宋画较远,确有元代的笔墨感觉。
    石涛(1642-1708)〔11〕,俗姓朱,名若极,号大涤子、清湘老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广西桂林人。明代王室后裔,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倡导写生;山水画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提出我自用我法,其云:“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12〕他在吸收历代画家之长的基础上,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其画构图新奇,用笔雄健纵姿,淋漓酣畅,用墨浓淡干湿变化无穷,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气势豪放中寓静穆之气,极富个性。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王原祁评其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13〕他提出了著名的“一画论”,有理论著述《苦瓜和尚画语录》。《松庵读书图》轴,纸本水墨,纵119厘米,横37厘米,作者款识:“遥想松庵读书处,放笔直探鹤高翥。予时呼起图中人,二载相思同日语。壬午二月春分前五日寄松庵年道兄传教,清湘大涤子写邗上青莲草阁。”钤朱文椭圆形印“清湘老人”、白文方印“膏肓子涤”,画面右下角钤白文方印“靖江后人”。左侧有清代李廷钰题跋云:“往事心酸莫再陈,雩都遁迹卧云身。机心机事知多少,惟有云山面目真。清湘老人为明宁献王孙,甲申后,始变今名,遁迹雩都,以诗鸣世,后人罕有知者。题画或书大涤子,或署清湘老人,或作苦瓜和尚,其款不一。按老人父朱容重有诗书名,画誉尤著,常寓蓼洲云并□志之于此。李廷钰题。”钤椭朱文长方引首印“秋柯草堂”,落款处钤白文方印“润堂翰墨。”这是石涛晚年的作品,作于1702年,时年60岁。石涛之题中的“松庵”是李松庵,他是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共同朋友,石涛曾托李松庵写信给八大山人求画《大涤草堂图》。有意思的是清代李廷钰在题跋中,将石涛、八大山人与朱容重三个人的身份弄错了,认为石涛是宁献王之后,是朱容重之子。其实,石涛是靖江王之后,而八大山人才是宁献王之后。而朱容重,号子庄,宁献王九世孙,封奉国中尉,为八大山人之侄,与石涛并无亲戚关系。此图画坡石丛树,两间茅屋隐现其后,一间茅屋内有一读书人倚窗而望,可能就是李松庵。远处高山耸立,颇有气势。整幅作品用笔纵横飞扬,远处山头上的勾勒似乎是画错了,又进行了复勾,格外显眼,略有不协调。画中树叶凋零,颇有秋冬之意,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心情。

……
(未完)

(作者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探索》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   刘光

(本文节选自《中国书画》杂志2016年第11期“古代作品”栏目)

 
友情链接
数字期刊
合作站点
博看网读览天下喜阅网悦读网龙源期刊网91悦读网VIVA阅读百度艺术百科
版权所有:《中国书画》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亮甲店130号恩济大厦B座4层   邮政编码:100142
电话:010-63560706   传真:010-63560985   技术支持:15910958576   网站广告:010-63560706-1019
京ICP备09026929号-1